編按︰2016年4月,緬甸新政府上台,普遍被視為該國民主進程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然而,緬甸國內的民族衝突不斷,在2012年因佛教徒與穆斯林的暴力衝突事件,更是讓「羅興亞難民」成為國際組織關注的焦點。昂山素姬對於這場人道危機,保持一貫的緘默。《明周》記者於2015年緬甸大選時,曾經前往現為衝突地點的若開邦,當時,一切處於平靜的狀態。
「我只是不明白,為何國際的關注都放了在羅興亞人身上,有些人還指控說這是種族的滅絕,我覺得以上指責過於嚴重,而且說話的人也忽略了緬甸境內其他人民的困境。我認同需要認真去處理及解決宗教與族群之間的衝突,但受到政府迫害的,還包括緬甸的平民。」和緬甸朋友吃晚飯時,談論到這個國家近年的宗教衝突問題,屬於克倫族的她說出了這段話。
|佛教徒與穆斯林的暴力衝突|
2012年,位於緬甸西南部的若開邦發生了嚴重的暴力衝突,主要是來自當地的佛教徒與羅興亞穆斯林,事件造成大約180死亡,約十四萬人流離失所。2015年初,為了逃避政府的迫害,以及遠離在緬甸的嚴苛處境,羅興亞人再次逃亡到鄰近的東南亞諸國,如馬來西亞、泰國、印尼。因為人口販子棄船離開,把不知所措的羅興亞人遺留在海洋中,加上諸國拒絕接受這批被政治迫害的難民、或是把他們再次推回到海上而造成的人道危機,使羅興亞難民議題再次重回國際的視野中。另外,在緬甸全國大選中,登盛政府剝奪羅興亞人的投票資格,也引來了零星的爭議。
為了一探究竟,2015年大選前夕,記者嘗試進入曾為衝突現場的若開邦首府實兌。這個曾經一度禁止外國遊客從陸路進入的邦區,除了古城妙烏是較為知名的景點外,基本上很少遊客踏足這一片土地,相關資訊的匱乏,也為若開邦添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相較於仰光市內熱烈的選舉氣氛,實兌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光景。沒有鋪天蓋地的「紅色孔雀旗」(全國民主聯盟的黨旗),難以察覺若開民眾對於最大反對黨的支持,倒是以少數民族為基礎的若開民族黨(Arakan National Party),佔據著實兌大街小巷的宣傳板上,民盟的冷清,形成了強烈鮮明的對照。
競選時期,昂山素姬曾在若開邦進行為期三天的競選活動,卻避開了充滿爭議性以及聚滿羅興亞人的北部地區。昂山素姬及全國民主聯盟在若開邦處於一個頗為尷尬的位置,一方面,為了避免惹怒當地的激進佛教徒,她選擇在羅興亞議題上保持緘默,另一方面,正由於她異常低調的姿態,導致國際社會的支持者感到大為失望。
|政府操弄下的撕裂|
「我認為穆斯林與若開佛教徒之間的對立,很大程度是由(前屆)政府弄出來的。」現年34歲的Myittar Resource Foundation(下稱MRF)的聯合創辦人兼項目經理Ko Ko Lwin在他的辦公室裡,以一個緬甸人的視角,向我解釋他在若開邦的工作經驗及觀察。
MRF成立於2008年的納吉斯風災後,當初是以災後重建及人道主義工作為目標,直到2012年發生了宗教衝突後,他們進入了若開邦的首府實兌,在該邦展開了漫長的和平建設工作,以「不分種族、膚色、政治派別、性別、信仰」為原則,為若開佛教徒及羅興亞穆斯林的社群提供服務,協助修補族群之間的撕裂,可以說是當地唯一一家來自緬甸的非政府組織。
「我認為最少有三個面向顯示政府是有份製造衝突的共謀。第一是經濟面向,緬甸政府為了遮掩與中國合作的中緬油氣管道,便利用其他事件來轉移視線,令民眾無暇關注,甚至進一步抗議;第二個是要維持政權的穩定性,因為動亂,提供了一個令軍隊必需駐守於此的理由,強化軍隊的正當性;最後,便是散佈『伊斯蘭恐懼症』,現行政府懂得操弄族群與宗教之間的政治,透過取悅少數民族(若開族),讓他們有種『政府站在我這一邊』的感覺,以換取他們的支持。」
Ko Ko Lwin認為,這是一種滾雪球的效應,但以上的因素不斷累積後,便會造成一發不可收拾的後果。
|鐵三角因素︰政治、宗教、種族|
「這是政治、宗教、種族三個元素互相交纏的問題,就像鐵三角般,你記住要這樣去理解問題,才得以看得見背後千絲萬縷的關係。」在實兌著名的「觀景點」,眼前是一望無際的孟加拉灣,52歲的Alex(化名)喝著椰青,在炙熱的太陽底下,他慢慢道來在實兌生活六年的故事。
Alex的老家在仰光,2009年,他在一家國際人道組織工作,隨著機構來到西南部的實兌,雖現在已經離職,但卻再也沒有離開,連戶口也遷移至此。
他說,剛抵達實兌的時候,市面上仍然處於平靜的氣氛,約有兩成穆斯林與佛教徒會在一起工作,雖未達至融洽相處的境界,但起碼沒有互相排斥的情況。「大家會保持距離,那是一種『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心態。」
<!–
《緬甸觀選記。25年民主路(上)》
《緬甸觀選記。25年民主路(下)》
–>
直到2012年的衝突發生後,政府很快便宣佈當地進入緊急狀態,並且實行戒嚴。2014年初,一些在實兌設立了辦公室的國際非政府組織受到襲擊,然後撤離該地,情況一度十分嚴峻。
「有些本地人會認為國際組織都偏向於羅興亞人,但也沒辦法,因為他們要服務最弱勢的一群,而國內的流離失所者約九成都是穆斯林,某程度便形成了一種局限。」Alex對我說出國際非政府組織在若開邦所面對的困難。根據聯合國難民公署在緬甸的專頁中,指出他們在若開邦所關注的主要群體為國內流離失所者、無國籍人士、難民、回返者和收容社區,但也承認援助工作因當地政治背景而受到限制。
「現在氣氛算是平靜了許多。」經歷了衝突與戒嚴的日子,Alex認為雙方的緊張關係逐漸緩和了下來。然而,大街上難以看見穆斯林,他們大多數被送進了由政府所設置的國內流離失所者營地裡,光在實兌便有近20個這樣的營地。聯合國難民公署認為這種隔離,限制了和解的努力和共存的空間。
|仍未看見盡頭的和解之路|
如果說國際非政府組織在重建與和解的工作上,面臨著諸多的難題時,來自本地的MRF便提供了另一道解決難題的方法。記者問Ko Ko Lwin,從事和解工作有否太大的困難時,他說幾乎沒有。「首先你要和兩邊的社群都建立一個信任的關係,我們是從這方面入手的。不論是佛教徒還是穆斯林尋求協助,我們都會提供幫忙。」關係建立以後,他再利用工餘的時間,為當地居民提供訓練,用三個月的時間教授社會科學的課程,至今已有300個參與者。
「我們希望能夠透過教育來消除歧視,有人透過散佈仇恨言論來操縱族群之間的對立,加上若開邦是緬甸第二貧窮的地區,教育程度普遍低下,如今我們作出嘗試去改變固有的偏見。」除了授課,MRF還舉辦許多有趣的活動,以軟性的手法來傳達信息。維持了近三年的工作,Ko Ko Lwin彷彿逐漸看到了成效,他說︰「你必需同時看到若開居民的困境,他們也因為極端的貧窮而承受很大的傷害。」
隨即,他伸出一隻手遮住左眼,批判媒體的盲點︰「一方面,國際媒體只聚焦於羅興亞人的慘況,卻忽略整個若開邦的困境,若開居民其實是會妒忌的,變相積累出更多不滿。另一方面,若開當地的媒體又不斷指責穆斯林是非法移民者,在雙方都遮閉了一隻眼睛的情況下,和平的道路會更艱難。」族群之間的矛盾,甚至成了一場媒體之間呈現方式上的角力。
實兌之行,MRF曾嘗試替記者聯絡兩邊的社群,只是,他們都不太願意談論彼此之間的矛盾,另一方面,也因為沒有政府的許可證,無法前往國內流離失所者營地。被隔絕的羅興亞人,無緣參與2015年歷史性的全國大選,變天與否彷彿與他們沾不上邊,即使換了新政府上台,他們卻仍然屬於孤立無援的一群。
(部分圖片由及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