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死硬派的analog友來說,開卷錄音帶重播(reel to reel),早就是討論區上的熱門話題。但對於「其餘的我們」,都是天方夜譚,很離地的玩意。
不過兩年前,在RMAF(Rocky Mountain Audio Fest)音響展中,有廠商以開卷錄音作音源示範器材時,大家都探出頭來問:Is reel-to-reel tape the new vinyl? 最初有人認為係噱頭(包括了筆者),因為開卷帶距我們實在遙遠,在我的印象中,就只有一次往三表叔家中看幻燈片,以開卷錄音帶作同步播放旁述的觀影經驗。至於如何繞帶,播唱,即使像我這戰後嬰兒潮出生的一代來說,都全屬陌生。
這些年來,不斷讀到有關報道,無論硬件或軟件,都好像成熟了很多。月前去朋友音響間聽了一次開卷錄音帶重播,又開始心癢癢,是否係時候──虛榮也好、好奇也好──玩一玩開卷錄音帶呢?
聽開卷錄音帶,ritual重於一切,單看朋友從盒裏拿出錄音帶來,在轉盤上快速回轉一遍,然後徐徐播唱,那種「高燒」滋味就遠遠將黑膠、以至CD播唱的「儀式」比下去。朋友當晚特別為我點了Keith Jarrett的《The Köln Concert》, 聽着聽着,真有點飄飄然,即時深覺開卷錄音機就是要走的下一步!
且慢。朋友的Technics 1500係從eBay,買了三台舊機整合而成(因為要替換零件) ,儘管總共只花了二千美元左右,但如果你沒有足夠的知識,他勸人不如買一部已經refurbished的更佳,好像Ampex的AG440,都只是差不多價錢,還說保用一年,省時方便。
不過,一如當年的LD(laser disc)──機平碟貴,今天的開卷錄音帶動不動便要二、三千元,正是買機容易養機難,不但軟件選擇少,且質素參差,朋友說國內有不少供應,說是從「母帶」1-1錄製,但所謂的「母帶」,又是經過多少次翻錄而成?不得而知,反正沒有人聽過最原裝的版本,大家都沒有 reference,那正是神話撲朔迷離之處。
此外,聽這些從五十至七十年代的舊錄音,錄製時有不同的音頻均衡制式,BIAS / IEC和NAB,情況就好像黑膠唱片的RIAA,我們一定要搞對均衡制式才能夠還原原本的音色。過去黑膠唱片re-issue,最難之處,就是找對監聽的母帶處理工程師,如今由你 DIY,你說煩唔煩,不過,我的朋友說正在砌部磁頭放大器了。
我就和自己說,再等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