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飛長洲百姓家 長洲夫婦數燕逾廿年 連結小島街坊守護家燕繁殖期 燕巢脫落街坊出動筲箕、膠籃承托 啟發新舊島民欣賞社區另一面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守巢記 燕子照護者們

燕飛長洲百姓家 長洲夫婦數燕逾廿年 連結小島街坊守護家燕繁殖期 燕巢脫落街坊出動筲箕、膠籃承托 啟發新舊島民欣賞社區另一面

20.06.2024
梁俊棋、部分圖片由受訪者、香港觀鳥會燕子研究組提供
四隻雛燕羽翼漸豐,安居於長洲街坊自製的人工燕巢內。(Lawrence提供)

每年春夏,在長洲總會見到一些修長纖細的漆黑身姿,飛繞窄巷人羣,在空中劃出一道道優美的弧線。牠們是長洲夫婦Lawrence和Lawman的老朋友—家燕。

兩夫婦每年都會走遍小島數算燕巢,為香港觀鳥會燕子研究組監測長洲家燕狀況,不知不覺已逾二十載。對他們來說,數燕是其次,關鍵是在燕巢被人惡意鏟除或雛燕掉地等時刻出手相助。

飛入尋常百姓家的燕子,在長洲,就由牠們的街坊鄰舍來守護。

Lawman(左)與Lawrence堅持每年數算長洲的燕巢,守護家燕安度繁殖期。
Lawman(左)與Lawrence堅持每年數算長洲的燕巢,守護家燕安度繁殖期。

廿年前搬入長洲  與家燕結緣

Lawrence和Lawman兩夫婦都在市區上班,原本租住港島,但因無力負擔一路飆升的租金,機緣巧合下搬進長洲,一住就是二十多年。「在長洲,每一年都會見到燕子回來。牠們有時在你的頭頂飛過,有時在你的腳邊擦過,好近呀!你怎樣都會留意到牠。」兩夫婦在市區居住時,趁放假總喜歡一起行山看海、親近自然,剛剛搬入長洲立刻就被這種不怕人的小鳥吸引。

家燕是香港的夏候鳥,每年夏天都會來港繁殖後代,冬天則飛往東南亞過冬。「一年係咁,兩年係咁。我們經常都有這樣的疑問:『今年回來的,是不是去年那隻呢?還是牠的子女呢?』我們也會問:『碼頭這裏這麼多,長洲其他地方有沒有呢?長洲總共有多少隻呢?』」兩夫婦對家燕生態愈來愈好奇。

1

從那時起,如果他們在長洲吃飯或購物時偶然看見家燕和燕巢,就會默默記下數量和位置。每月見到一、兩次,心裏已經甜滋滋,零星記錄的資料也愈儲愈多。二◯◯三年,香港觀鳥會燕子研究組成立,其後發起「燕巢普查」活動,兩夫婦主動加入,正式調查整個長洲的家燕和燕巢情況。

兩夫婦走遍長洲的大街小巷,還編排出一條不走冤枉路的獨家燕巢普查路線,如今他們數遍長洲燕巢,只需一個半小時。「我們也不會走得很快,有時會站在一邊,看看燕爸燕媽是不是正在餵哺,看看有幾多隻燕B『趷』個頭出來吃東西。」Lawrence津津樂道。

家燕成鳥正在餵養雛鳥
家燕成鳥正在餵養雛鳥

燕巢脫落街坊有計  出動筲箕、膠籃承托

香港觀鳥會燕子研究組期望義工於每年的五月一日至六月十五日,在自己的負責範圍進行一次燕巢普查,然而,在長洲,兩夫婦從二、三月就開始數巢,觀察家燕整個繁殖期的狀況。

根據他們統計,去年長洲總共有一百◯一個家燕巢,其中使用中的燕巢為六十五個,棄用數量為三十六個。

「其實記錄數字對於我們來說,得個知字。我們普查最主要的目的,是好像做一個保安那樣。如果有燕B跌了下來,或者燕巢脫落了,希望我們可以及時出手幫牠。」Lawman說。

「一巢可能有四五隻BB,每隻BB長大到差不多,爭食時你逼我,我逼你,有些抓不穩巢,就會逼掉下來。」Lawrence接過話頭解釋。雛燕還沒學會飛行,跌落燕巢後無法動彈,可能因脫水、跌傷或被附近貓狗咬傷致死。在雛燕出世的四、五月,兩夫婦盡量每天都去巡一次長洲的燕巢,竭力避免此類悲劇發生。

在長洲默默守護家燕的,不止有這兩位燕子調查員。仔細看,長洲的燕巢有些特別:在泥土和幼草之中,還摻着各式人工物料:綠色筲箕、深藍膠籃、透明塑料盒、泛黃的發泡膠……

+1

Lawrence說,家燕成鳥進入繁殖期後,白天幾乎不眠不休,為生兒育女而築巢。牠們每次銜着一小塊濕泥,混和唾液黏緊在屋簷牆角位,一點一點把自己的家搭建起來。然而,夏天暴雨特別多,外露的燕巢可能被雨水濺濕化融,部分或整個脫落,有時甚至連帶雛燕也跌落地,一家大小無家可歸。

有街坊突發奇想,拿出家裏的筲箕嘗試為家燕補巢。沒想到,燕爸燕媽也會賞面,安然在人工巢裏餵養雛鳥,妙計從此在街坊之間口耳相傳,再遇燕巢脫落,他們紛紛出動不同容器為家燕補救。

有些人工巢還不止一種物料,Lawrence指着一個三層的燕巢說:「好多年前有燕巢跌了下來,最初街坊就找個膠篩裝住牠。經過這麼多年,膠篩都開始爛了,街坊就再放多一個黑色膠兜下去,牠又繼續用啊。」

當燕巢意外脫落時,長洲街坊會出動筲箕、膠籃等不同物料幫助鄰居家燕築巢。
當燕巢意外脫落時,長洲街坊會出動筲箕、膠籃等不同物料幫助鄰居家燕築巢。

玩具店老闆護巢六載  為免燕子受驚移走貨品

多年來,兩夫婦也與不少街坊因燕結緣。「有時我們都未必走得全、看得全。每年都有街坊通風報信,告訴我們,『佢哋返咗嚟啦!』」Lawman說。

兩夫婦走到長洲內街的一間玩具店門前,店舖老闆佘生走出來打招呼:「早晨!(家燕)現在是孵蛋時期,我見牠們晚黑『菢住喺度』。」順着老闆的目光,看見門前的鐵通上,悄然坐落着一個燕巢,若不抬頭,你很難發現牠的存在。

玩具店老闆佘生笑瞇瞇地望向築在門前鐵通上的燕巢
玩具店老闆佘生笑瞇瞇地望向築在門前鐵通上的燕巢

「好會挑位置,築在正中間!」老闆笑瞇瞇地說。六年前,老闆一家人出門旅遊數日,回來就發現店前冒出一個燕巢。「我們最初都好意外的,(屋簷同鐵通之間)那麼窄,牠又能飛進去,左穿右插,掛滿玩具都不會阻擋到牠。」老闆娘在一旁感慨。

從那時起,這個巢每年春天都有燕子回來。生蛋之前,牠們通常都會銜來新泥和幼草,將舊巢好好修葺一番。老闆夫婦看着粉團雛燕破殼而出,擠在巢邊張嘴等餵,再到羽毛日漸豐滿,長到圓潤時學會飛翔,到夏天一家大小就會齊齊飛走。這樣的時光,不知不覺已度過六年。

長洲島民林潤強是一名攝影發燒友,不時替居民拍照記錄燕子的一動一靜, 這張照片名為「五福臨門」。(林潤強提供)
長洲島民林潤強是一名攝影發燒友,不時替居民拍照記錄燕子的一動一靜, 這張照片名為「五福臨門」。(林潤強提供)

「但每年飛回來的是不是第一任那些?還是牠們的下一代飛回來?不知道的。」老闆娘說。Lawman引述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研究指出,家燕平均壽命只有3.9年。能夠回港的家燕都「很大命」,香港與東南亞之間的大遷徙路程遙遠,牠們在途中要熬過惡劣天氣,逃過某些東南亞地區捉鳥祈福、吃鳥的地方習俗。難怪在一些傳統文化和觀念裏,家燕被視為是好運、福氣的象徵。

「人們都說好,我們又覺得沒甚麼特別。」老闆娘笑着說,「牠飛回來又不會干擾到大家,我們又不會干擾牠,由得牠囉,自自然然。只是雀糞比較麻煩。」雛燕每天只有「食、瞓、屙」,糞便有時會排出巢外,弄污地面,不過對老闆夫婦來說也不成問題。他們在地上墊了一塊紙皮,每天更換。鐵通原本懸掛着很多玩具,但掛取時的震動聲容易令燕兒受驚,老闆夫婦已將很多玩具取下。

遭人為鏟巢  人燕並非對立

燕子經歷千辛萬苦才有命回來,喜愛燕子的長洲街坊都想牠們平安度過繁殖期,但不是每個人都歡迎燕子築巢。「燕巢太近人(指比起其他鳥類),有利亦都有弊。最弊的地方就是,很容易讓人接觸到,也很容易被破壞。」Lawman說。

長洲市政大廈的一面牆壁有數個燕巢, 每逢看見新巢,Lawrence就會主動通知街市主管。「擔心有些清潔工不知道,以為是『污糟嘢』剷除了。好多年前,真的試過鏟了,當時還有BB在裏面。」

6

家燕及其燕巢受《野生動物保護條例》保護,凡故意干擾、取走或傷害野生雀鳥或牠們的巢和蛋乃屬違法,最高可被判罰款港幣十萬元及監禁一年。 Lawrence說,由於政府部門尊重此條例,雙方在保護燕巢時相對容易溝通,不過若私人物業出現燕巢,就難確保住戶如何處理。

Lawman記得,數年前,曾有樓上住戶嫌棄平時出入踩到鳥糞,也擔心爆發禽流感,於是鏟走樓梯口的燕巢,令家燕無家可歸。但那巢燕子卻不死心,竟然連續數晚撞牆,想在原處築巢。

「你讓牠們在這裏吧,都是幾個月的時間, 到八月就會飛走啦。」Lawman記得,那時樓梯旁的地舖店主和部分住戶在樓梯口張貼了一張聯名公開信,嘗試如此說服鏟巢住戶,並懇請他善待燕子;後來該名住戶終被說服,燕子終能安心築巢。地舖店主還考慮到鏟巢住戶的感受,每日開店前都會主動沖洗乾淨地上的鳥糞。Lawman認為,居民和燕子並非勢不兩立,只需一些簡單的方法就能化解兩方矛盾。「我們有時教他們(住戶和店舖老闆),如果嫌骯髒,墊一張報紙或者紙皮在巢底,就不需要每天洗。跟他們去商量,對於燕子也好,對於人也沒有那麼大的騷擾,都叫做雙贏。」Lawman說。

燕子遭到人為鏟巢後,樓梯旁的地舖店主和部分住戶為牠們築起筲箕燕巢。(林潤強提供)
燕子遭到人為鏟巢後,樓梯旁的地舖店主和部分住戶為牠們築起筲箕燕巢。(林潤強提供)
數年前,樓梯旁的地舖店主和部分住戶在樓梯口張貼了一張聯名公開信,嘗試說服鏟巢住戶善待燕子。不過,目前地舖店主已經搬走,當年的燕巢也已棄用。
數年前,樓梯旁的地舖店主和部分住戶在樓梯口張貼了一張聯名公開信,嘗試說服鏟巢住戶善待燕子。不過,目前地舖店主已經搬走,當年的燕巢也已棄用。

鳥糞引致禽流感?

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首席講師侯智恒表示,人類受禽流感感染的主要途徑是直接跟染病禽鳥接觸。雖然也有機會透過鳥糞傳播,但只要在意外接觸後注意清潔,吃飯前清洗雙手,經鳥糞傳播禽流感的風險較低。

燕巢數量整體下跌  反映長洲社區變化

除了化解部分居民對燕巢的敵意,兩夫婦還要應對都市化發展對家燕帶來的挑戰。Lawman從背包抽出一張表格,裏面詳細記錄了這五年來長洲燕巢的總數、使用情況、成鳥和幼鳥數目,各項數據均有不同程度下跌。

「巢數一直都在下跌,我們去年(繁殖期)季初都好擔心的,(家燕)等那麼久都還沒回來,回來的巢數也好少, 像十室九空。」Lawman說。Lawrence也深感近年燕子數量下跌,他猶記得在十多年前,有些屋簷左右兩邊都有燕巢;在繁殖季末的日子,還會看見燕子「逼滿」長洲街道的簷篷,集結起來準備遷徙,僅僅一夜之內,最多看見二百多隻家燕。

%e4%b8%8a%e6%96%87%e6%a9%ab%e7%9b%b82-0-1
在家燕過境或大遷徙前的夜晚,在長洲可能會看見燕子站滿簷篷、天線的壯觀景象。(林潤強提供)
在家燕過境或大遷徙前的夜晚,在長洲可能會看見燕子站滿簷篷、天線的壯觀景象。(林潤強提供)
在家燕過境或大遷徙前的夜晚,在長洲可能會看見燕子站滿簷篷、天線的壯觀景象。(林潤強提供)
在家燕過境或大遷徙前的夜晚,在長洲可能會看見燕子站滿簷篷、天線的壯觀景象。(林潤強提供)

Lawrence認為,隨着搬入長洲居住的人數增多,也因爆發過禽流感,人們開始對雀鳥產生抗拒。近年,唐樓住戶之間流行圍封露台自用,同時長洲整體建築用地增多,綠化減少,燕子的築巢空間和覓食來源亦隨之減少。

長洲經歷種種變遷,和人一樣,家燕也要適應生存。「家燕跟人那麼接近,麻雀都會自己飛走啦,但家燕的巢黐住喺度,走不了。牠回來的時候,真的要幫忙做些事情。」Lawman說。她相信,生命無分高低貴賤,無論是燕子,還是其他雀鳥或物種,都需要被看見和尊重。

Lawrence也指出,家燕以捕食飛蟲和蚊子為主,數量減少可能會導致蚊蟲增加,破壞社區生態。

新舊島民感悟  欣賞家燕即欣賞社區

在講求經濟價值和效率的社會,Lawman和Lawrence卻廿年如一日般數燕,他們還會到坪洲、梅窩等地普查燕巢,默默守護社區的雀鳥鄰居。

「都想不到香港會有人去數燕巢,而且就在長洲那麼近。」在長洲經營數年的「渡日書店」店主之一Sim驚訝地說。她通過傳媒報道得知長洲有兩位燕子觀察員,去年更邀請夫婦倆在書店舉辦分享會。

 

+1

Lawman和Lawrence帶着參加者們走了一段簡短的數巢路線,讓Sim大開眼界。原來家燕巢離自己如此之近,就在那些每天都會走過的街巷、每晚關店前都會經過的屋簷下,只是從前從未注意過。

「我們可能對長洲的『舖頭貓』認識多些,比較少留意到燕子,牠們都是社區動物。認識之後,大家多了connection,雖然比較表面,只係你『𥄫吓佢』,但都會看見社區多些東西,生活也會豐富些。」Sim說。

去年參加活動的長洲街坊Micc也有同感。她在長洲出生長大,年少時一心渴望搬到香港工作居住,三年前辭職回到長洲創業。「其實我以前也不懂得欣賞自己出生的地方。」Micc坦言,她回憶起從前在港島的忙碌生活,「那麼長時間上班,放工已經很累,總是『急急腳』去搭車、搭船回家,已經無力再抬頭望天。」

長洲街坊Micc參加完分享會後,更多留意小島上的家燕。
長洲街坊Micc參加完分享會後,更多留意小島上的家燕。

她最初為陪市區朋友,才報名參加認識長洲家燕的活動,「以前完全沒有留意。只是有時覺得定時定候,『咦,有好多雀仔』,但不會區分哪些是家燕。」聽完Lawman和Lawrence的分享,Micc很受觸動:「我很欣賞他們,原來背後有人願意付出自己的時間,去做一些可能大部分香港人都覺得很無聊的事。原來有很多很多東西,以前都被我們忽略了。」

Micc的店舖附近有一個燕巢,她三年前搬回長洲時已經注意,直至聽完分享會,她才留意多了。夏天就快到來,今年的家燕已經陸續飛回長洲,但那個燕巢還是沒有動靜。每天開舖前,Micc都忍不住望多一眼,「今年還會不會有燕子回來呢?」

傍晚時分,長洲家燕在空中滑翔而過,劃出一道道優美的弧線。
傍晚時分,長洲家燕在空中滑翔而過,劃出一道道優美的弧線。

不要嚇走燕燕!觀察家燕注意事項

Lawman說,公眾多留意和關心家燕是好事,但觀察時應盡量保持低調。此前曾因傳媒的燕子報道,吸引許多遊人來長洲近距離拍攝家燕,引致母鳥驚嚇棄巢,她因而心感哀傷。因此,觀察燕巢需要保持適當距離,以免騷擾燕子。同時,不要隨便向其他人透露燕巢的詳細位置,以免燕巢遭惡意破壞。

梁俊棋、部分圖片由受訪者、香港觀鳥會燕子研究組提供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守巢記 燕子照護者們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