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種】農夫葉子盛:青皮大冬瓜家傳之寶 為留種每年種出與人分享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農業

【香港有種】農夫葉子盛:青皮大冬瓜家傳之寶 為留種每年種出與人分享

28.07.2012
劉玉梅、葉漢華
cover6

香港農戶使用的種子大多屬常規種子,有機種子估計不足一成。 本地有機農戶自留的種子包括菜心、白菜、芥蘭、豆角、瓜類、 蘿蔔、沙葛、羅勒、薑、蒜、洛神葵、莧菜、茼蒿等。

「自己留種絕對是個好的實踐,讓耕種進入純有機系統。」浸會大學香港有機資源中心主任黃煥忠透露,經過認證的有機農戶,只要求使用非基因改造、未經化學處理過的種子,但沒有規定一定要使用有機種子。目前本地市場幾乎找不到有機種子,須向海外訂購。

葉家的青皮冬瓜,種到四、五十斤乃等閒之事,是市面上罕見的品種。
葉家的青皮冬瓜,種到四、五十斤乃等閒之事,是市面上罕見的品種。

青皮大冬瓜:父親的珍貴遺產

有說,「不會留種,就不是真正的農民。」舊時香港傳統農戶只種四、五種蔬菜,有的農夫長期只種好一樣菜。如今, 為了配合消費者的需要,他們一般會種十多二十個或更多品種的作物,更加難以自行為所有種子留種了,只能找準強項來留種。

自行留種的農夫,大多數堅守着一種近乎執着的信念。

小暑這一天,O-FARM負責人葉子盛要收冬瓜了。

「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這時節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氣溫高、濕度最大的 「桑拿天」,煲老冬瓜以清熱解暑,最合時宜。

四十三斤十二両

走入冬瓜田,葉子盛挑了一個,撕 下包裹着冬瓜的報紙,原來這瓜已經穩穩「坐」到了地上,目測也有三、四十斤。

「就它吧!」他用剪刀將冬瓜的「臍帶」剪掉,咔嚓一聲,他立即接住快將倒下的瓜。抱起來,臉上略顯吃力,「真的很重,但不是最好的成績,比預期小了!」 妻子曾經種過五十七斤的!

幸好瓜已經穩穩「坐」到了地上,否則須一人剪藤,一人托住瓜。
幸好瓜已經穩穩「坐」到了地上,否則須一人剪藤,一人托住瓜。

瓜上的幾片葉子枯了,意味着瓜也不會再長大了。「有些人種的冬瓜,長到 十多斤時葉子就枯了,營養斷了便停止生長!」如何在葉子枯之前把瓜養得這麼大的呢?他的法寶是勤翻土、用禾稈草護根。

很快收了兩個瓜。他用小車推回農場的「集中營」時,見到十多位農友早已在等待分大冬瓜了。農友們見到大冬瓜,紛紛讚不絕口:「簡直是傑作呀!」

眾人頓時圍上來看秤瓜了:「四十三斤十二両!」子盛宣布。

冬瓜大豐收,農友齊齊來幫手。
冬瓜大豐收,農友齊齊來幫手。

「青皮冬瓜香味更濃郁,肉質硬實, 適合煲湯;白皮冬瓜口感更綿軟,海綿質感,適合燜東西,很入味。」大冬瓜被他切成一個一個瓜環,去瓤,挖出種子,他津津樂道:「種子才是寶,瓜肉只是『下欄』!」

家傳之寶

本地農夫以種迷你冬瓜、黑皮冬瓜居多。子盛種的青皮大冬瓜,四、五十斤是等閒之事,市面上可謂絕無僅有了。雖不作生產外銷,但他每年堅持用四、五個瓜留種,每年能成功留兩、三碗種子。豐收時,與朋友、農友們分享。

子盛將這些冬瓜種子視為「家傳之寶」。「這種子對我來說更多是個人意義, 就像古董一樣。阿爸留下來的,我有責任代代相傳。」年幼時,他每年見父親將冬瓜種子放入用完的「殺蟲水樽」,密封後放到床底下,一年後拿出來用。「阿爸的強項,我現在學到九到十成功力了。」

葉家的傳家之寶:本地有機青皮冬瓜種子。
葉家的傳家之寶:本地有機青皮冬瓜種子。

舊時,葉家的青皮冬瓜,常年被酒樓預訂。子盛難忘1998年父親退休前最後一 次種冬瓜的豐碩場景。全家人半夜出動, 女朋友(現為葉太)也來幫手,一起在田裏幫父親收冬瓜。他和父親擔着三、四十斤的冬瓜上車,再將一車二十多個冬瓜送到天光墟去賣,一個晚上收了上千斤冬瓜!

留種的困境

「留瓜種比菜種容易,生產和留種可以是同一塊田。」子盛說,冬瓜愈老愈好, 保存得好,可以從七月放到聖誕節。

子盛認為,能夠流傳下來的本地蔬菜品種,實屬難得。「香港地少,農場面積小,作物品種繁雜,極易雜交。」

他謂,留種看似不花錢,其實是犧牲了部分收成。瓜豆留種,與生產無分別。但蔬菜留種,是要面臨考驗的。

留菜心種的話,附近一、兩公里都不能種別的東西了,否則容易雜交,第二代將出現問題。

葉子盛說,由商業種子生產商及農業研究所培育的高產易栽品種,不斷在淘汰舊種。這萬分珍視的冬瓜種,在孩子們長大後,還會代代相傳嗎?他希望如此。
葉子盛說,由商業種子生產商及農業研究所培育的高產易栽品種,不斷在淘汰舊種。這萬分珍視的冬瓜種,在孩子們長大後,還會代代相傳嗎?他希望如此。

在種植過程中的成本,種子是最便宜的,農民買回來,輕而易舉。以「四九」菜心為例,一斗地(約7,260平方呎),需要的種子是幾両到一斤,視乎種植方式。 十五元一両,一百元以內可以搞定種子。 相比之下,肥料幾百元,且留種的田要多用一倍時間,留種田與生產田不同,更需精心看管。

「假設以六十日計算,如果每日多花半個小時,這需要多付上千元人工呢!」他分析,留種佔用土地的時間更長,病蟲害的機會就增加了。因為不符合經濟效益, 本地作物的留種工作,早就交由種子公司在內地或外國幅員遼闊的地方進行大規模生產。種子行亦從現實及利益出發,多數賣F1品種了,不方便農夫留種。

對土地的敬意

種冬瓜他敢拍胸口,但談到葉爸爸的另外一個強項──種豆角,子盛還是自嘆不如:「阿爸種到四呎長,我的縮水到兩呎。留種時可能出了問題,有待查證。」

開瓜首件事情,就是將瓜種挖出來。
開瓜首件事情,就是將瓜種挖出來。

葉爸爸是馬來西亞華僑,五十年代到「新中國」留學,後來當了教書先生。1972年,因內地文革中被列為「黑五類」 嚴打,一家輾轉來港,在打鼓嶺山邊落腳。不懂說廣東話的葉爸爸找了一份不用跟人打交道的生計──種菜。葉家租了二、 三十斗地,種芥蘭、豆角、豆苗……總之什麼賺錢就種什麼。

「七十年代,當差才三千元左右,當農夫月入有一萬多!」子盛的童年,打鼓嶺一代流行種豆苗。他一到冬天就到田裏做兼職摘豆苗。一斤豆苗一元, 一個冬天就能賺一千元,這是可觀的一筆零用錢呢。

十多年前,子盛單人匹馬選址粉嶺創辦有機農莊,一手一腳種植有機農作物之餘,亦出租農地給「假日農夫」。他對租田的「客戶」十分嚴厲,「在我這裏租田, 不拔草是會被罵的。總有人不服氣,交租還要給你罵?」他希望耕種不只是搭上休閒的名義,是要認認真真對待的一回事, 這是對土地的敬意,也是對勞動的尊重。

劉玉梅、葉漢華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農業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