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歐美到香港 CRIP的起源與涵義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WE ARE CRIP

從歐美到香港 CRIP的起源與涵義

23.08.2024
黃家邦、網上圖片
%e4%b8%8a%e6%96%87%e6%a9%ab%e7%9b%b82-0-7

1900年代初

Crip是「Cripple」一詞的縮寫,意為「跛腳」,是侮辱殘疾人士的英文俚語。

 

1971年

一九六〇年代起美國殘疾人士權利運動興起,導火線之一來自一個殘疾青年夏令營。紀錄片《Crip Camp: A Disability Revolution》回顧,一九七一年夏天,由一羣嬉皮士運營的美國紐約詹德營(Camp Jened)邀請逾百名殘疾情況不同的青少年共住生活。這裏對殘疾青少年來說是一個烏托邦,他們一起玩耍、抽煙和拍拖,體驗平等、自由與自主。並與身體健全的嬉皮士輔導員相處融洽,時常互開玩笑。

 

1970-1990年代

一九七七年,有「殘疾人士權利運動之母」之稱的Judith Heumann與不少曾參與詹德營的殘疾人士佔領美國衛生教育福利部大樓長達二十五天,敦促當局落實《康復法案》第504節,即在公共場所提供無障礙設施;一九九〇年,過千名殘疾人士於華盛頓國會大樓前示威,部分更棄掉輪椅徒手爬行大樓前的七十八級樓梯,推動通過《美國殘疾人法案》(American with Disability Act),禁止殘疾人士在就業、公共服務等遭受歧視。

3_1
2_3

1980年代後

美國殘疾社羣開始有人用Crip來形容自己,該詞逐漸被注入全新、正面涵義。他們大方擁抱自身身心狀況,反擊健全主義強加於他們身上的規範和羞恥,同時亦將不同類型的殘疾人士團結在一起,避免彼此劃分等級。然而,並非所有殘疾人士都擁抱Crip身份,有人認為該詞負面和歧視含義過重,強化對殘疾人士的刻板印象。Crip一詞亦在學界掀起探討,在殘疾研究(Disability studies)的醫學模式(medical model)及社會模式social model)之外開闢新視角看待「殘疾」。

 

2010年代

二〇一〇年左右,中文大學性別研究博士黃彩鳳在其畢業論文中將Crip Theory帶入性別研究討論,並成立網站「傷殘女性主義/不要『健全中心』」。
4_1

2023年

社區藝術及「共融藝術」工作者劉南茜,與不同背景的受障人士共創出版《殘誌》(Crip Zine),是香港目前為數不多以Crip為主題的出版物。除引介Crip相關研究,他們還不定期舉辦Care work讀書會。

1_3

2024年

今年七月,藝術團體c.95d8舉辦香港首個本地Crip Art展覽。c.95d8創辦人之一鄭文越更嘗試將「Crip」譯作中文「夬兒」,將此舶來概念拉近中文語境來理解。她解釋,「夬」本意為分別,與不同部首配對便會產生不同涵義,可以是堅定不屈的「決」、半環玉佩的「玦」、挑選的「抉」等,具有無限可能性,並不一定是與完整有別的「缺」,與Crip理念相呼應。

5_1

何為健全主義(Ableism)?

加拿大卡加利大學(University of Calgary)教授Gregor Wolbring*認為,健全主義把醫學意義上的身心健全與「正常」(normative)對等起來,偏離規範的殘疾人士因此被標籤為「弱等存在」(diminished state of being)。健全主義本質上反映了某些社會羣體和社會結構更加看重某些能力,這種偏好不限於比較生理結構及心理狀態,亦包括社會表現等,因此又被譯作「能力主義」。

Reference: Wolbring, G. (2008). The politics politics of ableism. Development, 51(2), 252-258.

 

命名的政治

《殘誌》歸納及反思中文語境下「殘疾」相關名詞。香港較為常見的「傷殘」、「弱能」、「殘疾」等側重醫學模式,即以疾病或意外造成的損傷狀況(impairment)定義殘疾(disability),主張「治療」或「糾正」 殘疾人士。

而「受障人士」、台灣較常用的「身心障礙者」則體現社會模式, 認為殘疾(disability)是由制度、環境及社會態度等造成的障礙,譬如輪椅人士難以出行是因社會缺少無障礙設施。

CRIP THEORY從酷兒理論(Queer Theory)獲得靈感,反思何為「正常」的身體與身份。Crip Theory認為在健全主義社會壓迫下,所謂「健全人士」亦如「殘疾人士」一樣,面臨各種身體和精神上的挑戰,進而打破兩者邊界。

編輯推薦
黃家邦、網上圖片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WE ARE CRIP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