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照水浸、資料喪失 舞台劇團建文獻庫之必要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劇照水浸、資料喪失 舞台劇團建文獻庫之必要

左起:中英劇團文獻主任麥家蕾、行政總監黃懿雯、節目及傳訊主管李淑君

左起:中英劇團文獻主任麥家蕾、行政總監黃懿雯、節目及傳訊主管李淑君

「和電影不同,表演藝術的文化是一瞬間,你們每一次看一個表現藝術的作品是當下的,其實它們有更多的,值得保存的價值。」——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IATC(HK))總經理陳國慧

 

IATC(HK)在本月初(6日)安排了一個傳媒導賞團,帶記者到訪中英劇團和香港話劇團,了解兩間舞台劇團如何儲存及整理劇作資料。

中英劇團 首間成立文獻庫的專業劇團

中英劇團文獻庫位於地牢,只有不足200呎
中英劇團文獻庫位於地牢,只有不足200呎

中英劇團位於中環半山波老道十號前英軍醫院地下,建築物屬一級歷史建築。中英劇團節目及傳訊主管李淑君(Christy)指出劇團成立於1979年,一直未有資源建立文獻庫,直至2018年獲民政事務局「為主要演藝團體而設的具競逐元素的資助試驗計劃」批出18個月資金,劇團遂在2019年改裝地牢建立文獻庫。

文獻庫籌建工作包括將資料數據化、透過口述歷史訪問舊團員以補漏缺失的空白、篩選和棄置資料等。至今已數碼化808盒錄影帶、1.3萬張相片、214張海報。網上製作資料庫(archive.chungying.com)將在本月下旬開放,公眾可免費搜尋中英劇團昔日作品,例如輸入「古天農」(中英劇團前藝術總監),即得出他曾參與的劇團製作資料詳情。另外,劇團亦正製作藏品目錄,供公眾搜尋可借閱館藏。

建文獻庫的兩大理由  有助重演舊作 側寫香港歷史

Christy解說, 妥善保存劇作資料的重要性包括,有助修訂重演劇作。例如2024年重演的《花樣獠牙》,首演於2002年。利用文獻庫收藏的首演資料,有助了解當時創作脈絡,有助修訂新作。

第二,劇團已45年歷史,一些劇作舊資料正正側寫香港和亞洲歷史,擁有社會意義。例如1981年《動物農莊》當年曾在馬來西亞上演,場刊上中英劇團顯示名稱卻為「England-Asia Touring Theatre Company」,原來因為當時馬來西亞排華。

1981年《動物農莊》馬來西亞場次場刊上,中英劇團顯示名稱為「England-Asia Touring Theatre Company」。
1981年《動物農莊》馬來西亞場次場刊上,中英劇團顯示名稱為「England-Asia Touring Theatre Company」。

有沒有已告遺失的珍貴資料?Christy沉思後回應:「館內有實物的,我們都會盡量復修。但有些可能我們根本不知道它存在過的資料,例如《動物農莊》場刊,我們都是近年才獲當時同事告知、才知道有這件東西。」

1986劇作《神奇世界》排練誌,由幾位主要演員輪流書寫,有點像心情日記。
1986劇作《神奇世界》排練誌,由幾位主要演員輪流書寫,有點像心情日記。

三大挑戰 資金、地方、技術

中英劇團位於中環半山波老道十號前英軍醫院地下,建築物屬一級歷史建築。
中英劇團位於中環半山波老道十號前英軍醫院地下,建築物屬一級歷史建築。

中英劇團首次開放文獻庫予記者參觀,面積只有約二百呎,設有數排文件櫃。劇團文獻主任麥家蕾(Kat)指,建文獻庫最困難部分是這裏是一級歷史建築,不能隨便改動結構,「文獻庫必須設防火門,但這裏有圓摃型窗框,不可以改動,我們要額外多造一道門。」此外,紅磚牆身經常掉下粉塵,要定時清理。加上地牢潮濕,地磚不時滲水。更嚴重的問題是文辭庫位於斜坡,之前遭遇「500年一遇水災」,儘管文件櫃離地20厘米,部分劇照仍然遭殃,遭水浸損壞。

1998年Q版老夫子劇照,因為水浸變得斑駁。
1998年Q版老夫子劇照,因為水浸變得斑駁。

Christy補貼:「濕度、溫度、光線是建文獻庫三大敵人,現在維持濕度50%、溫度攝氏17度、長時間關燈。但還有另一挑戰是香港沒有相關復修專家。她指早前獲批資金已經用光,今年起要動用內部資金進行文獻庫第二階段計劃。至於舞台劇的服裝道具資源,劇團坦言現沒有資金處理。

香港話劇團 沒餘力建文獻庫 盼業界共享資源

9
香港話劇團節目主管(製作)黎栩昕

反觀位於上環市政大廈的香港話劇團,則設有條理分明和相對上有規模的道具部和服裝部,香港話劇團節目主管(製作)黎栩昕說由於香港話劇團一年超過十個製作,考慮到成本問題,不會所有服裝都是新造,有很多服裝會重用或再改造,因此有妥善保存服裝的需要。

8
香港話劇團服裝部井井有條,按服飾年代分類。越近門口越現代,黎栩昕說舞台劇男角色多於女角色,因此服務部收藏亦以男服為多。
4
左邊橙色舞裙,首次亮相於2004年《家庭作孽》莫荔芝(馮蔚衡飾)身上;2019年稍微改動後,在《如夢之夢》的慧朗莉卡(黃呈欣飾)角色中重現。
6
香港話劇團道具部
7
香港話劇團曾是政府轄下機構(1977年由港府主導創立,2001年公司化)。道具部亦有不少政府物件,例如是椅子和垃圾桶,後來成為舞台劇道具。

香港話劇團行政總監梁子麒說,由於空間不足,他們只能留下部分重要道具,並定期清理太久沒用的物資。而且,他們實在沒有餘力建立文獻庫,「沒有人手,我們只做製作都岌岌可危。」

香港話劇團行政總監梁子麒
香港話劇團行政總監梁子麒

現在他們在戲劇文學部有額外聘請一位兼職同事,逐步將文獻實物數碼化。梁子麒認為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字類紀錄:「我指文字是包含很多方面,包括劇本(不同階段的版本)、宣傳資料、場刊、評論、觀眾回饋等,亦包括完整制作檔案(Production file),記錄製作的技術流程。劇照和錄像當然是同樣重要,但戲劇是活的,當要重新製作新版本時,完整及全面的文字紀錄最有幫助。」而香港話劇團市場及拓展主管黃詩韻補充說,比起自行成立一個文獻資料庫,團方更盼望業界能一起共享資源,尤其是復修專家和舊劇團人員,「我們成立於1977年,有一些很早期的合照,我們現在的同事都認不出是誰了,往往要問老前輩意見,才辨認到相中人。」她相信共享保育資源對整體行業有益。

香港話劇團《我和春天有個約會》劇照
香港話劇團《我和春天有個約會》劇照

提倡成立表演藝術文化資料館

為好好保育本地表演藝術歷史,IATC(HK)提出四點倡議,一、成立專家小組,研究及檢視香港演藝文化、二、鼓勵劇團申請不同形式的資助各自成立小型檔案庫,三、提倡和學院合作,着手解決人才問題,以及四、提議成立表演藝術文化資料館,像香港電影資料館那樣,典藏、研究、教育、交流和活化演藝作品。

此外,IATC(HK)主辦的第34屆「國際表演藝術圖書館、博物館與資料館協會」(SIBMAS) 國際研討會,將在本周日(23日)至下周四(27日)在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舉行,多位來自國際和本地的專家和表演藝術工作者將會分享保育文化的看法。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總經理陳國慧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總經理陳國慧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