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MV之死:對應碎片化年代  不像唱片鋪的唱片鋪才是死因?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HMV之死:對應碎片化年代  不像唱片鋪的唱片鋪才是死因?

HMV的結束,是不代表唱片舖的末日?
HMV的結束,是不代表唱片舖的末日?
HMV的結束,是不是代表唱片舖的末日?

2018年是本地唱片業的一大難關。先是本地老牌唱片店Hong Kong Records 在六月全線結業,日前HMV也在香港宣布零售業務清盤。前者結業,眾人撰文表示婉惜;後者清盤,苦主紛紛追討拖數,少了慨嘆聲,是否代表唱片舖走入歷史洪流?即使HMV發聲明指唱片鋪敵不過 AirPods、互聯網與串流平台的衝擊,也難掩經營「離地」的弊病。

HMV1994年登陸香港。記者也是1994年出生,算是跟HMV一同成長。中學時期每逢週末跟朋友到銅鑼灣逛街,HMVIKEA以外必經的kill-time 之地。老實說,自從HMV開設了三層的旗艦店後,每次走進店內,我也找不回以往逛唱片店的樂趣。

不像唱片鋪的唱片鋪,才是HMV的死因。

賣玩具、賣電競鍵盤,真的需要嗎?

今次並非HMV首場經營危機。2013年,英國總公司申請破產,當時匯友資本執董胡景邵以「白武士」姿態拯救亞洲業務。兩年後,HMV無懼串流平台的衝擊,「細屋搬大屋」在銅鑼灣百德新街開設三層旗艦店。讓樂迷震驚的是CD 櫃不再是主打,反而越藏越入。取而代之探門進入的,變成LEGO玩具、電競用品、黑膠與影音器材,更突然加設café與最高一層的livehouse

三年後,為了解決財困,這種「雜貨舖」轉型模式在蕭生接手後不斷膨脹。尖沙咀的雜貨與影碟的專櫃面績成為1:1,外國CD與影碟越縮越細。這種商品放置比例,或多或少反映經營者邏輯。蕭先生應該相信,在CD店賣玩具、賣電競鍵盤、賣耳筒、賣黑膠、賣高檔影音器材,是一條可行的出路。可惜,店內產品類型花多眼亂,一時走高檔路線、一時變玩具反斗城,毫無定位可言。即使有更好的Hi-Fi音響,樂迷與發燒友走過第一層,已經想離開了吧?

HMV在自願清盤聲明中,將殺店兇手歸咎Apple出產的AirPods,使自身耳筒生意大幅下降。若然AirPods真的能殺店,為何CD warehouse、灣仔電腦城、深水埗黃金電腦商場的影音店還屹立不倒?將唱片店變成大賣場雜貨店,有違當初HMV的音樂專門店的品牌,亦未能擴闊客源,最後只是模糊的營銷路線。死因,一言而蔽之:Rebrand失敗。

線上業務 有無心做?

2016年,蕭定一購入HMV八成股權,開拓OTT影片點播平台hmvod,跟Netflix差不多,一個月費可觀看部分網絡劇集及電影。大部分較新的荷里活電影要再額外購買。然而2018年製作的美劇只有七套,更新速度也不夠快,美國熱播劇《迷》做到第六季,hmvod播的是第一季,那種「離地」讓人摸不着頭腦:究竟有無心做?

今年初,hmvod發展原創電視劇,例如張繼聰主演的《向西聞記》,但期後也再沒新作。零售店全線結業,HMV會主打網上平台,不知道做開「大眾市場」的蕭定一先生會否為hmvod 找出「Target Group」,誠心為影音發燒友找到他們想要的電影與音樂

TSUTAYA 的重新定位

影音上線令全球影音事業陷入低潮是鐵一般的事實,這不代表外國的大型唱片公司坐以待斃。日本的TSUTAYA 在去年全國有70間店舖結業,早於出現結業潮,公司已在線上線下即時作出兩條腿革新,回應碎片化的網絡年代。TSUTAYA先是大屋搬細舖,轉型做主題路線,例如銀座專走「日本文化」的「GINZA SIX」,大賣日本春畫;較大的店轉做lifesytle店舖,靠文青客維持經營。線上推「音樂放題(任聽)計劃」,亦開展「TSUTAYA TV」,將租碟轉為線上服務。聽下去,TSUTAYA 的改革與HMV類同,套路歸一,分別只是在於TSUTAYA 在市場上有充分的「定位」計算。

在今天人人在怨「碎片化」太寧碎的年代,線下線上,道理都是一樣。一盤無定位的改革,招致的結局只有一個,隨時代的洪流流走,一去不返。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