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與科技如何探戈?】AI、演算法、機械臂結合回收物料塑可持續家具 3D繪圖程式新編古老掛毯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米蘭設計周2024

【人類與科技如何探戈?】AI、演算法、機械臂結合回收物料塑可持續家具 3D繪圖程式新編古老掛毯

30.05.2024
譚志榮、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Pixom也致力於使用可持續物料,如回收塑膠。

對於科技,人類向來既擁抱又畏懼。六、七十年代的CyberPunk浪潮中,未來不是明亮的康莊大道,而是高明科技下,巷道與地下的溽熱與貧窮仍然滋長。英國哲學家Mark Fisher則認為,未來早已被取消,我們都在「懷舊未來」——僅能依附於往日對未來的詮釋與想像。設計師理論少談,先行試驗與實踐。在人工智能世代,我們如何與科技共舞,讓它成為有益人類福祉的工具,而不至被它吞噬?

大自然、人類、AI共同協作

3D打印的家具系列
3D打印的家具系列

Pixom相信,未來可以由人類與科技共舞而成。來自葡萄牙的Pixom,是剛於米蘭設計周矚目展場之一Superdesign Show成立的新進設計品牌。品牌利用AI演算法及3D打印技術的高科技,生產出受幾何學、數學、仿生學等啟發的家品設計。品牌創意總監Le Brimet強調,設計與生產的過程雖利用AI,但兩者之間的關係屬「協作」(Co-creation)。在今次推出的新系列中,人、大自然、與AI的智慧具同等地位。「而我們一直致力於怎樣令科技人性化。是的,科技可應用於任何方面,但我想為人們的生活生產出舒適、有用的設計。」他說。採用新科技的同時,Pixom也致力於使用可持續物料。他們使用回收塑膠,如膠水樽的rPETG塑膠、及漁網所用的Ocean rPPG進行3D打印。「這意味着我們可以破壞一切,再建立新的。一切皆從自然開始,又結束於自然。」Le Brimet說。這就如他們所想像的未來一樣:自然與科技並非對立,而且人類可令科技更具人性。

品牌創意總監Le Brimet強調,設計與生產的過程雖利用AI,但兩者之間的關係屬「協作」。
品牌創意總監Le Brimet強調,設計與生產的過程雖利用AI,但兩者之間的關係屬「協作」。

塑膠可堅如岩石 探索廢料新美學

來自荷蘭的The New Raw設計工作室同樣利用回收塑膠,並以3D打印方式生產傢俬。但他們也致力探索回收塑膠的美學與可塑性。新品之一MAGMA茶几以凝固熔岩為靈感,造出有機紋理與岩石質感,摸起來一點也不像塑膠。創辦人之一Foteini Setaki說,他們受到傳統工藝與自然現象啟發,希望創作具質量及美學,且經久耐用的產品。「自從塑膠被發明以後,就被投入工業化生產,它從來未被精心製作過。因此,我們試圖探索塑膠如何成為高級品,如何應用到#尚未被探索的領域。」她笑說,The New Raw採用的技術既用到robotic arms(機械臂)及human arms(人類手臂)。他們先於社區組織、學校或供應商取得廢棄塑膠,再分類、粉碎,然後熔化並賦予新的形狀。難得的是,他們堅持每件家具以單一物料製作,容易被回收利用。「所以當它們損壞或無用時,我們可以將其粉碎並製成新產品,這樣它們就不會被埋在堆填區裏。」

KNOTTY長椅(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KNOTTY長椅(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The New Raw工作室創辦人Pano Sakkas(左)及 及Foteini Setaki(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The New Raw工作室創辦人Pano Sakkas(左)及 及Foteini Setaki(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結合科技與古老手法 編織夢與神話

是童話也是噩夢,是神話也是深#藏潛意識的狂想與慾望……二人組合KRJST Studio的手織掛毯,圖案不但抽象夢幻,且織起不同粗幼及觸感的棉線與材料,輕易牽動觀者的想像與情感。有趣的是,掛毯雖是傳統手工成品,但KRJST Studio設計及生產過程中卻善用科技與機器。創辦人之一Justine de Moriamé說:「我們把古老的技術與新技術結合在一起。」她們先製作3D繪圖,然後到荷蘭的雅卡爾織布機(Jacquard)工作室,配合程式編寫,讓每一個像素(Pixel)都轉化為紗線的交叉點(Crossing),然後她們再以手工編織及刺繡。

鬼怪藏在細節裏
鬼怪藏在細節裏
KRJST Studio另外推出編織沙發
KRJST Studio另外推出編織沙發
二人組合KRJST Studio的手織掛毯,圖案抽象夢幻。
二人組合KRJST Studio的手織掛毯,圖案抽象夢幻。

今次她倆帶到米蘭的系列,受到巴勒斯坦詩人Mahmoud Darwish的詩篇啟發。新系列的掛毯與家品的介紹文字寫道:「他以親密口吻說話,像一個不害怕表現脆弱的人,但同時又具備一個詩人的權威,相信詩歌可以改變世界。」

譚志榮、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米蘭設計周2024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