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成都老茶館如「鶴鳴茶館」喝茶,只是一種生活習慣?當地賣茶者:「茶就是一種飲料,不用把它神化。」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到成都老茶館如「鶴鳴茶館」喝茶,只是一種生活習慣?當地賣茶者:「茶就是一種飲料,不用把它神化。」

11.06.2024
鍾琰
叄折
cover

誰是茶祖?雲南人會說是「諸葛亮」,浙江一帶的認為是「陸羽」,而四川人的答案是「吳理真」。「茶祖」這封號,帶點主觀,就像各人的偶像;但說到中國首位植茶者,則有文獻《四川通志》記載:「漢時名山縣西十五里的蒙山甘露寺祖師吳理真,修活民之行,種茶蒙頂。」書中記載於二千年前的西漢時期,吳理真便在蒙頂種下了七株茶樹。

成都「謐尋茶室」的茶藝經理Yvonne說:「吳理真是四川雅安人,我也是在雅安出生啊!(得意一笑)茶樹早就存在,但將植茶規模化,再發展出茶園的,我認為吳理真是全球首人。」據說,近年考古學家便在蒙頂發現樹齡逾一千八百年的茶樹,「蒙頂是世界最早植茶地」的說法,更加不用爭議。而且,成都人也不愛爭論,雖然他們把「聊天」叫作「擺龍門陣」,聽上去像個唇槍舌劍的論壇。Yvonne說:「會嗎?龍門陣一詞像論壇嗎?通常出太陽的時候,我們就會跟朋友說!『去喝個茶,擺個龍門陣吧!』就是去喝茶聊天的意思。」

成都市內有不少老茶館,而鶴鳴茶社是當中把老茶館風味保存得 最好的茶室。雖然不少遊客慕名而來打卡,但老成都們依舊從早便來到鶴鳴,坐在自己最愛的位置上擺龍門陣,悠然自得。
成都市內有不少老茶館,而鶴鳴茶社是當中把老茶館風味保存得最好的茶室。雖然不少遊客慕名而來打卡,但老成都們依舊從早便來到鶴鳴,坐在自己最愛的位置上擺龍門陣,悠然自得。

天生的癮

在寬窄巷子旁的茶館「飲子」, 我遇上了來自廣東的譚先生。他在成都住了兩個月,「我有茶癮,去了甚麼地方都要喝茶。要是哪天沒喝茶,便會渾身不自然,寢食難安。」成都 人卻沒有「茶癮」的說法,因為打從娘胎開始,喝茶是他們每天自然而然的生活習慣。

「飲子」老闆娘歐陽小姐說:「小時候每天早上起牀,媽媽都會叫我煮一壺熱水泡茶,我們可以從早到晚都喝茶不喝水。」成都人早上抓一把茶葉放到杯內,自來水煮沸後,便倒進茶杯中,而這份茶葉,可以泡一整天。出門了,便帶個保溫壺。至於在家喝茶的習慣,Yvonne更形容得鮮活:「家中總會擺放了綠茶、花茶茶葉。四川盛產綠茶,而我們的花茶就是茉莉花茶。平民百姓家裏的茶葉不會太講究,通常偏濃郁型,泡一整天也有味道。我不喝水不是因為覺得水沒味道,而是覺得水有水的味道,而我不喜歡那味道。」

成都人的茶,信手拈來便泡一杯,不追名氣不求名牌。太講究太精緻的話,令人與茶之間的距離變得遙遠。在成都,喝茶講求的是悠閒慢活;在香港,品嘗普洱卻會像威士忌般追求年份。譚先生說:「香港人太趕,事事求快,『有時間喝茶』是件奢侈的事,所以有錢人才有閒暇品茶;相反成都人生活步調很慢,喝茶就是日常。」我很喜歡歐陽小姐說的一句話:「茶就是一種飲料,不用把它神化。」

在這家開業超過一百年的老茶館,成都人都愛先來一碗茶,然後懶洋洋斜倚在竹椅上,或放空,或滑手機,或吃瓜子,各適其適。
在這家開業超過一百年的老茶館,成都人都愛先來一碗茶,然後懶洋洋斜倚在竹椅上,或放空,或滑手機,或吃瓜子,各適其適。
老茶館也是民間藝人謀生之地,遊客來到鶴鳴,也會多花一些錢讓師傅於席前表演長嘴壺絕技。蓋碗上的甘露 茶人民幣28元,如想加長嘴壺表演則索價人民幣48元,但老成都可不會花這些錢,不是吝嗇,而是他們的茶不 需要花巧來修飾。
老茶館也是民間藝人謀生之地,遊客來到鶴鳴,也會多花一些錢讓師傅於席前表演長嘴壺絕技。蓋碗上的甘露茶人民幣28元,如想加長嘴壺表演則索價人民幣48元,但老成都可不會花這些錢,不是吝嗇,而是他們的茶不 需要花巧來修飾。

自然而然的講究

成都人雖常說他們對茶不太講究,但我非常認同飲子老闆邱科所說:「可是一個人喝茶喝多了,即使沒有去講究,你突然給他一杯爛茶,他馬上就能分辨出來。」就像由上學到上班也喝奶茶的香港人,不需研究奶茶的歷史起源,也不需要對奶茶有專業知識,但也可以為每間茶餐廳的奶茶評分。

成都人對茶的要求,其實都深入骨子裏。走在成都的路上,甚少看見現在於香港滿開的珍珠奶茶或水果茶飲店。邱科說:「茶有個邏輯,如果要在加奶加糖的情況下,還可以嘗到茶的風味的話,便要加大咖啡因含量至八、九倍。」紅茶、綠茶和烏龍茶本含咖啡因,若要加大咖啡因含量,茶底需要加多茶葉分量製作,所採用的茶葉質素可想而知。歐陽小姐這時補了一句:「對我們來說,喝這些茶飲就是在喝糖和喝奶,並不是在喝茶。」

看來不是沒要求,只是不挑剔,而且成都人不愛把生活事情變得高不可攀。邱科說:「成都文化最好看的, 就是市井文化。平民百姓的生活。成都人從小喝茶,可是不講究茶葉,所以這裏是『茶館文化』大於『茶葉知識』。」

鶴鳴茶社

成都市青羊區少城路12號人民公園內

鍾琰
叄折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