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吃肉骨茶,無論什麼時間,少不了水滾茶靚;而一些肉骨茶店內供應的茶葉,都來自白新春這家老茶莊的「不知香」。「以前越洋來南洋謀生,多為中國南方人,福建、潮州、海南、客家……五、六十年代,他們集中在克拉碼頭附近當工頭或苦力,擔擔抬抬,蠻要力氣。當時開始有肉骨茶檔出現,一般設有茶水招呼,他們在家鄉慣喝了茶,普洱鐵觀音烏龍水仙,習慣忘不了,即使匆匆一頓也要泡一壺,喝過碗中的醇香才願工作去。」白新春的店主白進火表示,那時候,茶莊已向肉骨茶或是路邊食檔推銷生意。
白新春茶莊就在牛車水摩士街,門面古樸,店前種了幾株盆栽,有一點怡情綠意。
白進火是茶莊的第四代傳人,他們的茶主要供應肉骨茶店,很少零售。「我在茶葉貿易世家長大。曾祖父年少就過世,曾祖母為了生計,在辛亥革命前一年,大概是 1910 年吧,帶着長子白金匯也就是我的爺爺,從鄉下南來新加坡。」白家是福建安溪人,當時白金匯安頓後,想要發展事業,想到老家既然是茶鄉,若做茶葉貿易的話,既可養家,又可幫忙祖家的茶農,還可承傳中國茶文化,就這樣成了開端。「想當年曾祖母獨個兒從新加坡來來回回安溪廿幾趟,千里迢迢帶着茶葉和配茶的器皿,給兒子開山試業,你看吊在天花的大竹篩,由她一人托來,差不多百年歷史,我也捨不得丟掉。」當時的白金匯每天帶着茶葉沿街叫賣,直到 1925 年才有了自己的店子,茶莊以「白新春」命名,象徵白家的茶莊生意猶如春天的花朵盛放,欣欣向榮。
「那麼在肉骨茶與功夫茶之間可存在一絲的牽連?」當然是有的。要知道功夫茶是「潮福」一帶獨有的茶文化,隨着一羣又一羣飄洋過海來南洋謀生的華人移民,連帶這種飲茶的風氣亦一併帶過來。在功夫茶的原鄉,喫茶風氣或許是一種閒情的表現,但對於離鄉別井的苦力來說,也是補水分的一種方法。
「在很早的時期,肉骨茶店子經已會隨湯備上中國清茶,通常以鐵觀音居多,相信是認為它好消滯可解豬肉的油膩。誠然喫茶細節並不講究,茶都是大碗大碗匆匆的喝,哪似得現在都用精巧的功夫茶杯慢慢嗒,喝飽喝夠即再去勞動。」有一天我們在「老亞弟」碰上了一位老潮州,閒聊間他說把心愛的紫砂壺都寄存在肉骨茶店,偶爾去嘗 Bak Kut Teh 同時細味茶香,一派悠然。名店黃亞細的老闆也曾說過:「吃完肉骨茶,再來一壺『鐵羅漢』,哇,不得了,像吸鴉片煙一樣上了癮。」肉骨茶與功夫茶之間,的確存在一種微妙相扣的關係。
店內的茶葉包裝仍沿半世紀以前的舊設計,外層的薄紙簡單印上茶品種字樣,內裏則是一層粉紅色的蠟光紙,據說具有防濕功能。白天時,白老闆的媽媽跟姊姊鳳琪都會在店裏做包裝小手作,茶香滿室。給肉骨茶店批發去的,一律手工紙包,十五克茶葉,放到包裝紙上,一接一疊,平均十點二八秒可完成一份,而這小包足夠沖三泡。「新春小種 / 一枝香茶 / 香極極 / 鐵羅漢等都是舊式的茶,配合人們呷肉骨茶口味,五十年代時我們更以多種閩南、閩北的茶葉拼配出獨特南洋茶『不知香』。」聞着杯盞中的濃色茶湯,經過重焙的不知香很醇厚,「新香舊韻」,取新茶的香配舊茶回甘的喉韻,光喝的話是相當「重口味」,若然配上了肉骨茶,濃度忽然變得溫潤柔和,好解肉膩。「不知香比一般茶價貴好幾倍,然而茶香出眾,肉骨茶店老闆若然識貨都不介意價錢。」
「肚子餓嗎?差不多時候出發呷肉骨茶,順便試茶去。」
白新春茶莊
36 Mosque Street Singapore 059514
65 6323 3238
9am-7pm,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