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跟你說: 這並不是傳統的芋泥月餅—連爸爸也不知道呢!」
九歲時就主動向爸爸楊波學做潮州傳統名點「芝葱餅」,九龍城「貴嶼和記隆餅家」第二代傳人楊子儀(Rocky)理應屬於「朥餅武林」的古典派;但他今年主打的「芋中芋」卻運用了西方技術,重新賦予這個傳統月餅新面貌。
所謂「芋中芋」,就是在芋泥餡中釀進芋頭塊。在接掌爸爸店子前,Rocky已經覺得傳統芋泥餅甜餡質地單調—雖據說於明末清初創始的老字號貴嶼「薛源合餅家」,在四百多年間對於如何做好一個潮汕朥餅,業界似乎已有一套金科玉律。他心目中理想的芋泥月餅,應能搭配不同醬料,做出「一餅四吃」,甚至在餡中加「真」芋頭。這本是他上世紀九十年代時的發想,但一直想不出解決的門道,只能懸在心上;某天路經油麻地「萬記砧板」,還請店家手雕一個「芋中芋」木印。這樣才讓他釋懷一點。
直至這兩、三年氣炸鍋流行起來,他終於解決到疑難。
靠高溫氣炸「蒸熟」芋頭
「以前九龍城潮州酒家『陶芳』(現已結業)總廚沈師傅早曾建議,可先把芋頭塊『蒸』至軟糯,再包餡、開皮、油炸……但他強調要『一氣呵成』。」這不但意味每個崗位都需要有師傅駐守,還有成本上漲、無法量產……這都不是他做餅的原意。有別於焗爐,氣炸鍋的高溫熱風對流技術,既可讓外層酥皮有「油炸」的酥脆感,中心芋頭塊也因高壓像被「蒸」過,「還可以在面頭掃一層腐乳呢!」說着,Rocky高興地示範着,還為我遞上一件剛出鍋的「芋中芋」。那甜中帶點鹹的新奇滋味,恍如一場「朥餅轉型」。
應該如何欣賞「芋中芋」? Rocky指出,品嘗的最佳時間點,就是剛出氣炸鍋的時機;那形同百合的金黃酥皮層層向上,欣欣向榮的;皮要酥鬆,餡要柔軟如濕泥,芋頭塊要綿糯;最終則看整顆月餅的整體平衡感。經反覆測試,他認為惟有做成四両半大小,並分成四件,如此比例才最能感受到新作的驚奇之處。
Rocky的思維一直走得很前。他醉心食物科學,喜歡研發,認為當今的烘焙理論、設備、原材料等,早就比二、三十年前進步,是時候要重新塑造傳統,「就像很多師傅認為植物油始終取代不了豬油,但我看只是技術性問題。」他把客人強調健康養生的飲食習慣放在第一位,「(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社會開始有食安問題,豬隻飼料有添加藥物,屬『安全』的豬油可謂少之又少。」那時他已鐵心轉用植物油。
Rocky很懂把數學烘焙成一件件美味的月餅。「常態化」、「交疊同位數」……與他聊開後,他滔滔分享很多數理名詞,讓門外漢如我,一時聽不出所以來。每見客人懵懂,他就拿起菜刀,把月餅慷慨切成四大份,還遞上一枝清膩的自製甘和茶。途經街坊也進店湊熱鬧,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家中沒有氣炸鍋怎辦?」「農曆八月時來店,可以免費代為『氣炸』!」
把月餅做得美味,也許不免要將細節「簡單複雜化」;但相信做餅人的心思從來卻單純:為求客人不分潮州、客家、廣府、閩南……
芋香四海,共聚一堂。
貴嶼和記隆餅家
九龍城城南道59號地下
2382 1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