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骨骼機械腳 走向自立 為患者帶來希望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外骨骼機械腳 走向自立 為患者帶來希望

28.05.2024
王家瑜
王家瑜、圖片由Keeogo提供
n239a8605-raymond-livre

舞蹈員李啟言(阿Mo)因意外導致頸椎嚴重受創,有報道指他接受外骨骼機械腳作行走治療,令人聯想到現今科學昌明,過往因受創或疾病而導致下肢失去活動能力的患者,如今是否有機會再次步行?專家說並非不可能,但要視乎個別患者的條件及局限性而定,患者及家屬也要抱有合理期望。

香港大學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高日藍醫生表示,外骨骼機械腳設備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主要用於復康,因脊髓病變、意外、腫瘤及免疫問題等原因而癱瘓的患者,可利用機械腳加速康復過程,減少臥牀時間和併發症出現。「患者接受手術後,可於住院時進行機械腳訓練,提早改善活動能力,毋須長時間臥牀後才開始接受復康治療。」病人出院後,亦可返回醫院內的物理治療中心、醫管局轄下的社區康復中心,以及設有機械腳服務的非政府組織(NGO)接受復康治療。

香港大學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高日藍醫生
香港大學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高日藍醫生

九十歲患者亦可使用

另外,部分長期癱瘓的患者,接受機械腳訓練可以紓緩僵硬關節,以及促進排尿功能等,對整體健康有正面影響。麥理浩復康院便有一名九十歲的患者,有骨質疏鬆脊椎壓縮性骨折,以及下肢癱瘓問題;他通過每周二至三次的機械腳運動治療,以鍛鍊關節及心肺功能,終於毋須整天坐在輪椅上,情緒也大有改善。「對年長患者而言,除了可以步行之外,還對多個其他身體機能有正面的影響。」高日藍醫生說。

第二類外骨骼機械腳則可協助患者自理甚至步行,適用於因脊髓損傷或中風等需要長期使用輪椅的患者。高日藍醫生指,這種機械腳不僅可讓患者關節保持靈活、減輕肌肉和神經線痛、改善肌張力低以及大小便等問題,個別患者亦可於家中活動,重拾生活自主權。

(左至右)經常臥床或以輪椅代步的患者,靠機械腳站立後,可與旁人平視,甚至自行走路、上下樓梯、跳起,對他們而言是十分鼓舞的。

關節攣縮或骨質疏鬆者不宜

不過,並非每個脊髓損傷患者亦可採用機械腳。「患者如有嚴重關節攣縮、骨質疏鬆、皮膚破損等情況,便要接受鬆筋手術或護理好皮膚,再評估是否適宜訓練。」高日藍醫生亦提到,如果患者站立時血壓或心跳波動,或有頭暈症狀,則不建議使用機械腳。使用外骨骼機械腳時需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高日藍醫生強調,患者和家屬要管理期望,別以為使用外骨骼機械腳後,便可百分百恢復昔日活動能力。

香港耀能協會一級物理治療師梁永佳表示,其協會的外骨骼機械腳主要用於脊髓損傷、中風和下肢乏力等患者的復康訓練,機械腳於髖關節及膝外側位置共設四個摩打,以驅動患者進行腿部動作。「即使患者下肢沒有動力,他們仍可依靠機械腳被動地移動步伐。」

他指協會於二○一九年起提供機械腳復康服務,至今機械腳的型號已更新了幾代。「最初外骨骼機械腳是美國軍用醫療器材,主要用於跑步機上。現在已經發展到可在平地行走,甚至應對斜坡、樓梯、跳躍和其他動作。」

香港耀能協會一級物理治療師梁永佳
香港耀能協會一級物理治療師梁永佳指,使用機械腳的患者,現時每個星期按情況及需要前來一至兩次,如頻率太高有可能導致病人過度疲勞。此外,治療還需要加入其他訓練,不僅局限於腳部。

練習兩個月已見成績

張普東是脊髓損傷患者,二○二三年一月開始發病,需坐輪椅代步;在物理治療師和照顧者的幫助下,已接受兩個月的機械腳訓練。他指訓練時會有少許疲倦,因為需要自己用力來行走。「最初我需要機械腳提供70%的助力來協助步行,但現在比例已經減少,有時更可低於50%,代表我使用的力量有所增加。」梁永佳解釋,要衡量患者有否進步,亦可觀察練習前後的改變。「例如有患者最初只能彎曲膝蓋,訓練後足踝亦能發力。」此外,外骨骼機械腳是以患者為中心(Patient-centred care)的治療,患者主觀地感到有所改善,也是非常重要。

梁永佳指出,機械腳復康的效果因人而異,除了判斷腿部情況,還要綜合其他因素,例如脊髓受損的患者的神經復原情況,或是中風患者軀幹及四肢控制的恢復情況。「當然最理想的情況是患者能夠自行步行,但如果無法實現,我們是否有其他方法幫助他們完成日常生活。使用外骨骼機械腳可以保持肌肉力量,減少肌肉萎縮,並保持關節幅度。」

脊髓損傷患者張普東
脊髓損傷患者張普東

家用機械腳助患者自理

最近協會引入一款用於下肢復康治療、名為Keeogo的家用版外骨骼機械腳,準備投入服務。這款家用機械腳約6.8公斤,僅需於下肢裝上設備,相對輕巧,目的是協助患者恢復以往的生活和興趣。「患者必須於徒手肌力檢查(MMT)具備至少兩分,有能力站立三十至六十秒,才能使用Keeogo。」梁永佳說,肌力得分為零者,只要其他條件允許,則建議在門診使用機械腳作復康之用。

目前的家用機械腳非常先進,梁永佳指有些型號甚至可以助患者滑雪和踢足球,恢復患病前的生活。高日藍醫生自七、八年前開始接觸機械腳技術,當時全球只有四至五家具有規模的製造商,而現在已有超過十家。高日藍醫生相信,多樣選擇和競爭性價格使更多患者受惠,同時也造成良性循環,促使製造商改良設計;加上醫管局向智能醫療方向發展,以及機械腳訓練可減少物理治療師扶抱患者時的職安健危機,他相信日後機械腳在本地的應用將愈來愈普及。

公院為脊髓損傷患者提供機械服復康

麥理浩復康院於二○一八年開辦「香港脊髓損傷專科復康中心先導計劃」,共二千人次接受機械腳訓練,其後成為恆常服務。另外兩家醫院包括大埔醫院和九龍醫院於二○二二年加入提供機械腳復康服務,每年三間醫院各提供一千人次服務。高日藍醫生指出,根據麥理浩復康院及其他醫院的數據統計,機械腳對患者的步行能力、復康速度和心理康復都有顯著幫助;他舉例指以前需要臥牀三個月的病人,有些患者現在只需休養兩星期便可以下牀活動,身心的康復速度也大大加快。雖然目前公立醫院主要集中為脊髓損傷患者提供機械腳服務,但高日藍醫生相信,隨着科技普及和服務流程變得成熟,有信心在可見的將來,相關的機械腳服務亦能夠拓展到其他病人羣組,讓更多患者可以受惠。

8

 

王家瑜
王家瑜、圖片由Keeogo提供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