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顫動(下稱房顫)是引發中風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據醫學文獻指出,房顫患者中風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5倍;而腦中風亦可誘發血管性認知障礙症。究竟房顫、中風、認知功能障礙三者之間有什麼關連?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香港中風學會副會長李梓強指出,房顫是導致急性中風的常見原因,而有房顫病歷的人士亦比一般人多三成機會出現認知障礙。當房顫出現並引致血栓,可以造成腦部重覆小中風,長遠會導致血管性認知障礙症。由此可見,房顫與認知障礙存在間接關係。要深入淺出分析三者的關連,要先從房顫說起。
正常心臟會有規律地跳動,將血液有效地泵往身體不同器官。房顫是最常見的一種心律不正(心臟不規則地跳動),心跳可以過快、過慢或紊亂,令血液未能正常在心臟流動,從而在心房形成血塊;一旦血塊泵至腦部,便會造成腦梗塞(缺血性中風)。有部分房顫患者可能會感到心悸或心跳過快,但亦可以毫無徵兆。中風往往是突如其來的,而絕大部分房顫患者無症狀,因此難以及早察覺。李梓強醫生表示:「有部分患者發現房顫,是因為出現了併發症情況,例如中風或者出現腸血管或手腳周邊血管堵塞,導致缺血性腸壞死或肢體缺血,可惜發現時已經太遲。」
心電圖準確診斷房顫
當感到頭暈、或有心跳加快等症狀,別掉以輕心,應及早找醫生檢查。現時,可利用把脈、測量心率的手機軟件、智能運動手錶等工具,自行觀察和量度心跳規律情況,有助及早發現病情和接受適當治療。李醫生指,最簡單的初步診斷房顫方法是摸脈搏;比較準確的可以通過二十四小時心電圖檢查心律狀況,而進階的診斷方法則有心臟超聲波掃描檢查。「主要察看有沒有心瓣、心臟肌肉問題和冠心病等情況,因為心瓣毛病(如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脫垂等)可令心瓣在心臟跳動時出現閉合問題,造成血液倒流,從而導致左心房發大和房顫。」
傳統VS新一代抗凝血藥
房顫令人最擔憂的是引致腦中風。如何評估哪些房顫患者較容易中風?李醫生說,可以通過CHA2DS2-VASc中風評分機制評估出高危一族。風險評估因素包括:病人年紀;性別為女性;有充血性心臟衰竭;高血壓;糖尿病;曾患中風、短暫缺血性中風或血管栓塞疾病等,每項各算一分(中風病歷和年齡超過75歲計兩分),得分愈高,表示中風機率愈大。
李醫生續說,分數是1分或以上(女性除外)的房顫患者,就需要考慮服用抗凝血藥。「抗凝血藥分為兩種,傳統上會使用華法林,它的缺點就是抗凝血指數(INR)會波動,要定期抽血調校藥物;但風濕性心臟病、嚴重二尖瓣收窄、曾更換心瓣的房顫病人,都只可服用華法林。新一代抗凝血藥使用比較方便,有較少出血風險,而且不用抽血調校度數,可應用於大部分沒有嚴重心瓣毛病的房顫病人。」醫生會因應病人的體重、肝腎功能、會否容易出血等風險因素,建議選用哪種抗凝血藥。他不建議用藥病人自行減少藥物劑量,否則會增加中風的風險。
急性中風溶栓治療黃金3小時
因房顫而出現急性中風的情況是常見的。中風分有兩種,第一種是出血性中風,俗稱爆血管;第二種是缺血性中風,因腦血管堵塞導致腦細胞缺血和缺氧,佔所有中風病例的八成,而當中四分之一病人是房顫患者。心房顫動引起的中風通常特別嚴重,李醫生闡釋:「通常房顫患者中風之前都沒有先兆,所以沒有服用藥物預防。由於房顫患者通常比其他中風病人年紀大,有更多心腦血管危險因素,如血壓高、糖尿病等,腦部缺氧壞死的組織都會比較多;因此房顫中風患者死亡率會更高,肢體功能復原比較差,而且出現併發症如肺炎等機會亦較大。」
李醫生再解釋:「現時急性缺血性中風治療方法主要是透過靜脈注射進行溶栓治療(thrombolytic therapy)。當腦血管堵塞後,腦神經細胞會開始壞死;如果能在中風發病後3至4.5小時內到達急症醫院,便有機會接受溶栓治療。溶栓治療會比保守療法增加患者三分之一機會康復,但要達到最理想的治療效果,應該愈早愈好。中風後1.5小時內接受溶栓治療,每三個半病人就有一個有理想效果;但隨著時間過去,能有理想復原的機會會減低。譬如說,病發3小時後才接受溶栓,每治療七個病人能幫到一個;而4.5小時以後接受溶栓治療,治療十四個人才可幫到一個;所以愈早入院接受溶栓治療,治療會愈有效,出血風險亦會愈低。」
可是,並非所有急性中風情況都適合溶栓治療。缺血性中風病人如果發病後超過4.5小時才入院、中風病發時曾撞傷頭部、正服用抗凝血藥、或近期動過大手術,都不宜使用溶栓治療。這樣便需要考慮使用較嶄新的治療方法──導管取栓術。李醫生解釋:「導管取栓術與『通波仔』微創手術相似,從大腿動脈插入導管,沿大動脈將導管伸至頸部動脈位置,再延伸至堵塞的腦血管,利用支架或血栓抽吸方式,取走血栓。」導管取栓術的治療黃金時間是缺血性中風病發的6小時內,治療的成功率比溶栓治療更高。李醫生指,以導管取栓術治療大血管閉塞性中風病人尤其湊效,而小血管閉塞性中風情況便以溶栓治療為主。亦有中風病例可以同時使用溶栓治療和導管取栓術,但前提是病人能趕及在病發後4.5小時內入院,並經腦神經科醫生診斷適合接受治療。
房顫引致血管性認知障礙症?
中風誘發認知功能障礙的原因,眾說紛紜。李醫生指,具可信性的說法是:「房顫引起的細小血栓會從心臟泵至腦部,從而導致輕微、沒有明顯徵狀的缺血性中風,臨床檢查亦不容易診斷得到。久而久之,腦梗塞累積下來,會影響腦部認知功能並出現血管性認知障礙症。所以,房顫與認知障礙症存有間接關係。」
最常見的認知障礙症類型是阿茲海默症,佔所有病例的八成;其他兩成則是血管性認知障礙症,因連串的腦中風,積累腦部損壞所致;而房顫正是其中一種重要危險因素。2018年瑞典研究報告指出,患有房顫並服用抗凝血藥的病人,相對一般中風患者,少三成機會引致認知障礙症;2019年英國研究數據顯示,發現有認知障礙遺傳基因的人士,例如家族性阿茲海默症,只要控制好一些危險因素如三高、煙酒等,即使有先天性風險,亦可降低患上認知障礙症的機會。
從控制中風風險,引申至預防房顫,當中就有着共通點──正視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你便有機會遠離房顫、中風、認知障礙。
(資料由客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