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衞生組織指出,「健康」的定義應為「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而不僅是沒有疾病或者不虛弱。因此,兒童除了需要擁有良好體魄外,還要保持身心愉快和擁有良好社交生活,才是真正「健康」。
時代變化多端,充滿挑戰;作為教育工作者或家長,究竟怎樣才可以促進孩子的身心靈健康,培育身心愉快的健康孩子呢?答案就是「一切由感知開始」了。在兒童的成長中,透過「感知」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前庭平衡覺(指感知身體平衡和空間定向的能力)、本體覺(指感知身體在空間中的位置和運動能力)來察覺外在環境的種種狀況,感知整個世界;同時,若生活環境能提供大量且合適的感覺運動經驗,對日後各種能力的發展至為關鍵。以英語學習為例,如果成人只是不斷以圖卡及字卡去引導兒童讀出字詞,這只是單一地透過視覺及聽覺的機械式記憶學習。若以繪本故事或互動遊戲的教學方式吸引孩子,配合有趣的語氣和豐富的肢體動作,並靈活地串連英語拼音及字詞,絕對能夠為兒童的學習帶來深刻的「記憶點」,將知識內化。假如成人能進一步將學習延伸成有意義的活動,例如:親子烹飪、美術創作或體能活動等,則更能夠提供實際應用的平台,讓兒童在富感知的學習氛圍下,啟動全身的感知觸覺來享受學習的趣味,達至「建構‧學習‧內化‧應用」的學習模式,成為快樂、積極的學習者。
「感知」除了包含上文所述的「七感」之外,也包括「幸福感」(Well-being)。幸福感是評估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之一,家庭與學校是兒童主要的生活中心,除了受外在環境、事件等因素影響外,其內在心理層面的情感與滿足程度,更會影響他們未來發展的可能性。要讓兒童感受到滿滿的幸福感,緊密的關係、正向的言詞、適切的互動接觸都是不可或缺的。筆者曾經有一位獨生兒學生,她於幼兒班入學時持續泣不成聲,主因是她實在非常喜歡媽媽。自出生以來,她一直由媽媽親力親為照顧,彼此關係親密,幸福感滿溢。反之,教師對她來說是「陌生人」,學校對她來說是「陌生地方」。幸而教師很有耐心,會循序漸進地與她建立關係,同時敏銳地覺察其身心靈的需要,作出即時的正向回饋,例如:每日寫「欣賞便條」給學生、表揚她勇敢上學、或拍攝「勇敢照片」以展示她勇於嘗試各樣的學習活動等。此舉不單能有效記錄學生愉快的上學回憶,同時亦能給予兒童肯定,加注學習的「成功感」和「安全感」。久而久之,這位學生漸漸愛上教師、愛上上學、愛上友伴,帶着滿滿的幸福感,享受校園生活的美好事物。現在的她,已升讀了第一派位組別(Band 1)的英文中學,勇敢地經歷着新階段的學習挑戰。
除此之外,擁有良好社交生活也是身心健康的關鍵因素之一。當兒童在團體中擁有「心理安全感」(Psychological Safety),就不會畏懼他人批評,可以坦率的與人溝通交流,也會更願意積極學習。當兒童對學校及學習存有心理安全感,進行朋輩討論時就能夠勇敢發言,同時,他們也會學習聆聽他人的意見,透過協商溝通來平衡個人觀點和友伴的想法,以達成共識,共同發現新知識。更珍貴的是,兒童心中的「同理能力」種子,會在思考及理解對方內心的過程中茁壯成長,學會體恤他人的需要,展現同理心。藉此亦能引證,正向的社交溝通不單單能夠提升兒童的學習效能及主動性,更能夠促進個人的身心靈健康成長,相得益彰。
「一切由感知開始」是正向的教育理念,鼓勵成人將「感知」學習滲透於日常生活中。家校共同創建有意義的感官探索環境之餘,亦緊記「多陪伴、常童行」,察覺及回應兒童的情感需要,締造充滿安全感、幸福感和成功感的氛圍,建立正向文化及價值觀,以促進兒童身心靈健康,達至全面而均衡的智力與身心發展。
作者是高可琪校長,救世軍水泉澳幼稚園校長,擁有香港中文大學教育碩士(家長教育)及香港教育大學榮譽學士(幼兒教育)。
參考資料:
- 課程發展議會(2017)。幼稚園教育課程指引。香港:教育局。
- 戴文青(2022)。幼兒學習環境規劃理論與實務:生命生態系統觀。台灣:心理出版社。
- 王以仁(2014)。親職教育:有效的親子互動與溝通。台灣:心理出版社。
- 大前曉政(2024)。心理安全感驅動的高參與教室。日本:心理出版社。
- 玄眞妸(2022)。語言治療師的兒童溝通課。韓國:大好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