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精神健康】從印度會計師「過勞」之死 看「有毒的職場文化」 如何避免「過勞」? 《BBC》心理健康節目主持人:學會聆聽自己的心,每天抽時間問自己「今天感覺如何?」
棟篤笑演員黃子華,在某次表演曾如此說道:「各位老闆,你哋明唔明,點解你要出糧畀我?唔係因為我為公司做咗啲乜嘢,而係因為呢份工,我無為自己做咗啲乜嘢。唔係因為公司得到咗啲乜嘢,而係因為我喪失咗啲乜嘢。所以嚴格上嚟講,你每個月畀我嗰份,唔係糧,係賠償。」 一個笑話的背後,道出不少打工仔的辛酸。每日營營役役地工作,我們可曾問過自己,為了工作,到底「喪失」 了甚麼?
根據《BBC》報道,一名二十六歲的印度會計師Anna Sebastian Perayil,在加入當地一間知名會計師事務所四個月後,不幸去世。她的母親Anita Augustine於社交媒體撰寫公開信,直言「不堪負荷的工作壓力」對女兒的健康造成損害,形容女兒幾乎沒有私人時間,經常會因為過分勞累而倒在床上,甚至出現焦慮和失眠的症狀,呼籲該公司「反思其工作文化」,並將員工的健康放在首位。
Anita Augustine指,女兒的經歷,揭示了職場文化的弊病,她如此寫道:「這種文化似乎過分崇尚『過度工作(Overwork)』,而忽視背後的人性需求。」她亦認爲,要求員工持續滿足這種「無情的要求」及「不切實際的期望」是不可能的。該公司的負責人回應指,公司「高度重視」員工的福祉,形容這是他的「首要任務」。
事件爆發後,引發當地對職場文化的討論。有人認為,這種「忙碌文化(hustle culture)」以公司生產力為優先考慮,往往犧牲許多員工的福祉,員工長期受壓,因而導致「過勞」(burnout),是「有毒的職場文化(toxic work culture)」;亦有些人覺得,不少人是出於對工作的熱情或野心才選擇加班。
印度的職場文化並非首次為人詬病,去年十月,當地一間信息技術跨國公司Infosys的負責人指,年輕人應至少每周工作七十小時,以促進國家的經濟增長。印度運輸公司Ola的執行長亦曾表示,並不相信「工作與生活平衡」(work-life balance)的説法,並指「如果你享受工作,你就會在生活和工作中找到快樂,兩者也能和平共處。」
不丹人平均每周工作54.4小時 成全球工時最長的國家
國際勞工組織(Interntional Labour Organisation)的數據顯示,印度是全球過度工作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每人平均每周工作46.7小時,更有一半的勞動人口每周需工作逾49小時。香港每周的平均工時僅低印度3小時,每人平均每周工作43小時,當中有百分之三十的人每周更需工作逾49小時。被譽為「全球最幸福的國家」不丹,原來亦是全球工時最長的國家,每人平均每周工作54.4小時,百分之61的勞動人口每周需工作逾49小時。
你「過勞」了嗎?
世界衛生組織於二〇一九年重新定義「過勞」(burnout)為因長期工作壓力而引發的慢性綜合症,「過勞」的症狀包括疲憊感、對工作產生負面情緒以及工作表現不佳。為建立更健康的職場心理健康,世衛建議,應提供心理健康培訓予公司管理層,幫助上司識別受情緒困擾的下屬,並提供合適幫助,同時亦應提高員工對心理健康的知識,讓他們能適時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問題。
愛爾蘭心理治療師Siobhán Murray,曾出版《過勞的治療方案》(The Burnout Solution: 12 Weeks to a Calmer You)一書。她認為,「過勞」的症狀與抑鬱症很類似,當生活出現一種無法消失的疲憊感、開始失去精力以及出現愈來愈多的壞習慣,或許就是情緒健康響起的警號。Siobhán Murray認為,如果面臨這種情況,需要透過改變生活方式來解決困局,亦應尋求適當的醫療協助。
英國醫學專家、《BBC》心理健康節目主持人Radha Modgil,曾在節目談及「過勞」現象。她指,如果要避免最近出現「過勞」,首先要學會聆聽自己的心。當我們的身體受傷時,我們總會給予身體足夠的時間去康復,同樣的道理亦適用於情緒健康。
Radha Modgil說,我們很少會放慢腳步,真正聆聽自己内心的感受。她建議,每天都可以抽出一些時間,問問自己「今天感覺如何?」,誠實地感受自己的情緒起伏,或許能讓我們更了解自己。另一個方法,則是將注意力放在生活其他領域,專注在能讓你獲得滿足感的地方,嘗試建立不同興趣,她形容,興趣其實是生活中的「充電器」,能讓我們有更多動力繼續走下去。
黃子華談職場,還有另一金句:「講得出『我好鍾意返工』呢句説話嘅人,一定係鬼上身。」職場文化的改變,並非一朝一夕,但若然我們能多加留意自己在工作上的情緒,或許有天不用「鬼上身」,也能真正喜愛自己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