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剛渡過了一個寒冷的聖誕假期,然而這樣「正常」的寒冷冬天,卻愈來愈少。十二月初,天文台就曾預測今年冬天的寒冷日數(攝氏12度以下)會較去年少。寒冷日數變少,酷熱的日子卻逐年增加。
回想八月初的炎夏,天文台曾連續多日發出酷熱天氣警告。阿詩(化名)牽著八歲的兒子,提著大袋細袋的餸菜,慢慢地沿著樓梯走上位於唐五樓的家。阿詩一家住在「劏房」,承受酷熱是生活的日常。不過,這個夏天比「日常」更熱。
今年八月,香港錄得平均最高氣溫是攝氏32.4度,平均最低氣溫則是攝氏27.8度,較其正常值都高出1.1度。連同異常炎熱的六月及七月,香港經歷了一個有記錄以來最炎熱的夏季。全球氣候變化越來越明顯,酷熱、颱風及暴雨等極端天氣越見頻繁,對我們的生活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對居住在「不適切房屋」如劏房及天台屋的高危社群的影響則更甚。
為深入了解「不適切房屋」的具體環境,香港紅十字會於今年6及11月,在29個劏房戶家中安裝環境感應器,收集溫度、相對濕度、二氧化碳、噪音、空氣質素和光線水平各種數據。
調查發現:
- 溫度:超過一半劏房的室內溫度高於理想水平;個別住戶高達攝氏33度以上。
- 相對濕度:超過65%劏房的相對濕度高於理想水平。
- 二氧化碳:超過一半劏房的室內二氧化碳水平含量過高,部分更達嚴重程度。
- 光線水平:所有劏房的室內光線水平都不足。
居住環境惡劣,直接影響住戶的身心健康:溫度過高固然難受;濕度過高會滋生霉菌,造成皮膚及呼吸道問題;二氣化碳濃度過高可能引致頭痛、噁心、呼吸困難等問題;而光線不足會損害視力,使人疲倦並影響情緒。
香港紅十字會推「共建『氣候韌性』社區項目」
去年,香港紅十字會開展了「共建『氣候韌性』社區項目」,支援居住在「不適切房屋」的家庭改善居住環境,阿詩一家就是其中一戶。她所居的劏房空間陝窄、空氣不流通、坐向「西斜」,而考慮到電費開支,阿詩難以長時間開冷氣,結果大人和孩子都要忍受極端酷熱天氣。職員和義工探訪並評估後,為阿詩的家添置了幾部有助降溫和節能的新電器,包括循環扇、冷風機、抽濕機、電磁爐和洗衣機。
阿詩收到新電器後很開心,因為循環扇和冷風機能有效幫助室內降溫,使用時可調低冷氣強度,慳電又慳錢;抽濕機可以降低室內濕度。以前家裡使用石油氣,一罐400多元的石油氣只能用兩個月,電磁爐不但省錢和更安全,也能減低煮食時產生的溫度;能源效益更高的電器減低運作時排出的熱能,而且更慳電。
項目為「不適切房屋」的家庭提供緊急援助,應對突發天災
Candy(化名)一家四口住在土瓜灣唐樓的天台屋,屋內屋外的維修都要自行負責,不斷的修修補補正是天台屋的日常。屋頂是鐵皮和木頭搭建,每逢下雨Candy都會很擔心屋內哪一處會漏水;遇上颱風,屋頂傳來「乒鈴嘭唥」的聲音,更令Candy和兒子擔驚受怕,徹夜難眠
九月的十號颱風把Candy家屋頂的鐵皮吹歪了,還弄破了擋雨水的帆布,未及維修,又遇上黑色暴雨來襲,導致家裏嚴重漏水。應對危急情況,香港紅十字會團隊即時將新的大帆布送到Candy一家,讓她可以鋪在鐵皮屋頂上,解決燃眉之急。
氣候變化日益嚴峻,帶來的影響無人能倖免,對住在「不適切房屋」等地方的高危社群尤其嚴重。如何減低氣候變化的速度和影響,是全球面對的挑戰;如何協助高危社群,在有限的資源下改善生活環境以應對災害,更是社會需要正面回應的議題。香港紅十字會將會繼續透過不同方法,包括教育和宣傳活動,提供適切的資源和支持,以及促進社區參與和合作等,和社區一起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
附錄:在有限資源下改善居住環境的小貼士
- 有效使用冷氣
- 開冷氣時搭配風扇,有助降溫
- 勤洗冷氣
- 做好隔熱
- 選購防UV及可隔熱窗簾
- 在窗戶貼上隔熱膜,防止陽光直射
- 增加空氣流通
- 打開窗戶
- 配合循環扇,將風扇向上調校至45度角
- 節能家電
- 選用LED燈膽
- 選購高能源效益的家電
- 減低濕氣
- 配置抽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