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在暑假後升中五,正在挑選高中公開考試的選修科目及希望投考的大學。給予子女選科、上哪一所大學及職業的自由,一向對港爸港媽來說,是養育子女的終極大考驗。
女兒問:「我可以到意大利修讀法律嗎?」我嚇一跳並心想:「意大利?Italiano?意大利法律?」這個比量子力學、電影《家有囍事》提及的《醉拳甘迺迪》、AI中的「Machine Learning Algorithms」等更令我「標冷汗」。
我裝作冷靜:「為何要到意大利呢?你懂意大利語嗎?」女兒有板有眼:「意大利有大學用英語教國際法律的,老師說他們以教授歐盟法律馳名。」「 Bravo!」我腦海裏閃出這個我唯一懂的意大利語!
「畢業後,做什麼呢?」這當然是港媽港爸必問的指定跟進問題。女兒真誠地回答:「未決定,到時才想吧!」隨着子女長大,當父母的放手放到甚麼程度、何時完全放手,是一個終極大挑戰。
「好,可以考慮,再跟Daddy商量一下吧!」不先潑冷水,是我跟子女相處的一大原則。如果不想她到意大利,要好好跟她談、分析及游說,而絕對不能一句「 No way!」。
我是七十後,那個年代的父母,多是雙職,一般階層幾乎完全依賴學校及老師旳升學及職業輔導。社會經濟後來起飛,九十年代後,出現了更多的中產家庭,個個重視子女教育,私人的升學顧問的意見也愈來愈重要。到這個年代,不少家長學歷、識見也大大提高,目標當然是牛劍、長春藤等名牌大學,選修科目是要推算未來的人才需求及競爭力。總之,由子女幼稚園開始,步步精心設計及經營,不容有失。
我不是上述的盡職港媽。作為一個港媽又是大學教員,我仍然認為一個學生的興趣一定要成為選科的重要考慮之一。或許,我見過太多,修讀名校「神科」例如環球商業、醫科、法律、工程、電腦並拿到一級榮譽畢業的學生,怎樣背負着父母的期望,在人生道路上繼續以專業人士的身份,不快樂地走下去。新加坡朋友告訴我,當地法律系女畢業生,多了去開餅店而不是當律師。我也遇過部分醫科畢業生,一離開大學,便想盡辦法不當醫生。
當然,子女在選科選大學時,年紀及人生經驗的確還需要一點指導。不過指導及強迫是兩回事。父母的人生經驗當然比子女豐富,那順理成章成為父母自覺「專家」的身份。同時,時代急速改變、新的行業趨勢、世界未來的發展,父母可能已經不太掌握。那個落差,正正是不少子女渴望爭取及嘗試的。求子女找一些安穩工作?還是由子女大膽按興趣、感覺及夢想進發?如果你的家境許可,上述兩者之間,有平衡餘地?
任何勉強或不情願的決定,終有一天會被後悔、埋怨,甚至推翻的。何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