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了青蔥歲月,多數人難免要為口奔馳,再談少年夢想,似乎是一件遙遠且奢侈的事。外科醫生高志昌(Ryan)在中學時已立志到偏遠地區行醫,救治有需要的人,卻在2008年,年逾五十才開始「追夢」——成為無國界醫生,參與國際人道救援。轉眼間,16年過去,高志昌正身處烽煙不息的黎巴嫩,進行他第21次救援工作,成為無國界醫生(香港)成立30年以來,參與國際救援次數最多的香港人醫生。
在加入無國界醫生以前,高志昌在觀塘經營私人診所,是地區聞名的家庭醫生,以診金便宜見稱,就算額外用藥,亦不另收費。再在此之前,高志昌在公立醫院擔任外科醫生,每天開刀動手術,更特別享受挑戰複雜、艱巨的癌症組織切除手術。
從外科醫生變成家庭醫生,高志昌坦言不盡情願,但為了養家,希望賺更多錢保障子女生活,只好向現實低頭。然而,二十多年後,從家庭醫生變成無國界醫生,高志昌說,這個轉變某程度上亦是因為「錢」。
他說:「經營診所時,我發現自己無比討厭醫療和金錢掛勾,診所姑娘經常罵我診金『收得平』,但我實在不想加重病人的經濟負擔。所以,雖然私人執業使我生活無憂,心底裡我卻不甚快樂。」
2008年,高志昌某次遠足時,結識了一位時常參與人道救援的朋友,因而喚醒了他的「少年夢」,使他決心到無國界醫生辦事處面試,並獲派至西非利比里亞擔任當地醫院的外科醫生。
在地球的另一端,高志昌終於能重返手術室,為病人開刀做手術。縱使他私人執業期間不經常開刀,但高志昌對外科手術的熱誠不滅,他為此勤讀醫學書籍,令他快速投入當地工作,在短短5 星期內完成了43 個手術。
從此,高志昌愛上了國際救援,甚至因此進修,學習婦產科、骨科、重建外科等專科知識。他說,香港的專科醫生很少「踩過界」研習其他專科,而國際救援卻成為他「活到老,學到老」的動力:「很多人在中年過後,已自覺學懂所有,不會再進修,但我至今仍持續學習,並用於無國界醫生的救援工作。」
高志昌由2008年至今,每年都會花幾個月至半年,參與世界各地的救援項目,足跡遍佈也門、阿富汗、蘇丹、海地等10個國家。其中,高志昌更7次前往也門工作,崗位也漸漸從負責開刀的主診醫生,變成培訓年輕醫生的顧問醫生。
高志昌形容,他所教導的年輕醫生是他的「徒弟」,而教導他們行醫,亦使國際救援添加了另一層意義。他說:「我能為當地付出,替當地病人做手術,固之然是好事;但我更希望『徒弟』們比我出色,因為這就像我的一雙手,變出多幾雙甚至幾十雙手,繼而可以幫助更多人。」
回望過去,高志昌認為,16年前投身人道救援的決定,扭轉了他的人生。高志昌說:「我很感恩自己沒有放低夢想,而我現在做的一切,除了是實現少年夢,也是在實踐座右銘——『為自己所做的,會隨我們離開而消逝;為他人和世界所做的,卻永恆不滅。』」
此時此刻,高志昌正身處創傷護理需求龐大的黎巴嫩,為在一間由無國界醫生協助營運的醫院準備前期工作。雖然他在衝突地區工作的經驗十分豐富,但這次的工作是他闊別多年的緊急救援項目,除了施行外科手術,亦會為該醫院由零開始構建外科團隊,他也坦然甚具挑戰。談到會否繼續人道救援工作,他說:「我現在 68 歲,希望最少能做到 75 歲。只要體力支持到就可以。」他平日勤於運動,就是為了維持良好體能去應付全天候待命的救援工作。
無國界醫生於1994年在香港成立辦事處,並將國際救援的運作模式帶到本港,使不少如高志昌般的香港人投身國際救援,也令組織立足世界,成為文化多元、堅守不偏不倚宗旨的國際醫療人道組織。在2023年度,無國界醫生(香港)共派出134人次參與國際救援,支援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救援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