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貢被譽為「香港後花園」,優美的海岸線和山嶺吸引許多市民和遊客到訪。不過,這個美麗的花園並非總是風平浪靜。
西貢是沿岸地區,當颱風來襲時,漁船被吹走,岸邊受強風破壞,暴雨和潮汐可能引發嚴重水浸,甚至發生海水入屋的情況,令居民膽顫心驚。至於建於斜坡或明渠旁的住所,遇上暴雨時,道路或樓梯便容易形成「小瀑布」,在村民出行時釀成風險。此外,不少獨居長者居於西貢偏遠及分散的村落,道路崎嶇多彎,加上通訊網絡不穩定,增加災後救援工作的難度。
香港紅十字會致力提升社區韌性,在災難發生後為社區提供專業迅速的支援,並透過恆常備災及減災項目,降低災害為社區帶來的影響,改善災後社區恢復的能力。為回應西貢區面對的災害挑戰,社區備災團隊與區內不同團體及學校緊密合作,透過社區教育活動、培訓項目及安裝自動體外心臟去纖維性顫動器(AED),提升居民的備災意識及能力,增強社區韌性。
凝聚社區力量 實現社區自救
團隊在西貢十條偏遠村落安裝AED,並與社區夥伴一同製作地圖,讓居民更容易找到,在關鍵時刻救人一命。西貢是行山勝地,不少市民在假日都會經過蠔涌村,AED更是不可或缺。蠔涌村村長張土勝先生與我們分享道,他特意安排年輕村民參加培訓課程,了解急救技巧。有一次村內有人突然暈倒,幸好村民保持冷靜,在等候救護車期間成功利用AED拯救病人,事件令村民更有備災意識,也對自己的能力更有信心。不少村民在參加培訓課程後,都認同意外防不勝防,例如村內樓梯多,長者和小朋友容易扭傷或跌倒。學會急救知識,便可以備不時之需。這正是團隊進行社區工作最希望達到的目標,村民能夠守望相助,互相關懷和照顧,社區自然更加安全。
除了傳統的培訓課程外,我們更邀請就讀香港知專學院廣告設計的學生,設計一系列具西貢鄉村文化特色的「AED 吉祥物」,希望以創新角度在村內宣揚備災訊息,同時引起村民共鳴。過程中,學生與村民互動,了解村落背景,最後將吉祥物分別名為「海寶」、「蠔爺」、「魚心」及「天祐」,身上也有着代表AED的「雷電」及「心心」圖案,別具心思。一眾吉祥物也「融入社區」,我們透過與社區中心合作,舉行吉祥物的樹脂公仔工作坊,讓村民以有趣形式了解AED,增加備災意識。
培育青年力量 守護社區安全
我們亦鼓勵學生自小關注社區面對的災害風險。團隊邀請了區內的中、小學參加「西貢備災守護者計劃」,讓學生參與各項備災教育及體驗,工作坊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求生技能,例如逃生包內的必需品。我們同時透過西貢導賞活動,讓學生了解熱帶氣旋、風暴潮的知識及對高危地區居民的影響,加深對極端天氣及氣候變化的了解。對同學而言,「守護者計劃」不但是增加知識的課外活動,更讓他們加強對社區的歸屬感,建立保護社區的意識。當中最受同學歡迎的項目是「流動防災教育車」體驗,他們能夠在車上體驗劏房環境,設身處地感受劏房戶因為極端天氣而面對的困局,並經歷模擬的「颱風」及「火警」情況,學習面對災難的處理方法,無疑是同學最難忘的活動之一。
響應國際減災日 認識西貢同時關注備災
西貢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居民在災害下成為最為脆弱的群體。適逢聯合國「國際減災日」,團隊特意選取於西貢市區舉行「備災十月」活動,並以酷熱天氣及其他延伸災害為主題,連日舉行了一系列展覽、攤位遊戲及導賞團,介紹應對自然與人為災害的備災知識,增強市民應對各種災害的能力。當中的導賞團更以西貢市中心為路線,讓參加者沿途學習應對酷熱天氣、水浸、暴雨及颱風等氣候災害的方法。
「備災十月」其中一項活動是竹扇編織工作坊,鼓勵參加者以低碳生活方式對抗酷熱天氣帶來的影響。團隊分享道:「『竹』有『韌性』的象徵意義,很多地方也以竹為防洪設施的基本,這一點令不少參加者感到意外,加深了他們對備災的印象及興趣。」對團隊而言,舉行公眾活動的另一收獲,是能夠遇到不同背景的參加者:「我們遇到了居於西貢的中學老師,他看了展覽及攤位遊戲後,認為很值得將備災訊息帶到校園;我們亦認識了在聾人機構任職的翻譯員,並與他保持聯繫,了解聾人在災害面前遇到的困難。這些都是很寶貴的社區網絡。」
「備災十月」反應踴躍,順利完成,但團隊在準備活動時遇到的挑戰同樣難忘。過往活動一般於室內進行,而今年在西貢市中心舉行,需要在籌備時考慮應對惡劣天氣的措施,讓團隊也經歷了一次「備災」過程:「隨着氣候變化及極端天氣加劇,『災難』逐漸成為了港人日常面對的事情。不論是風災、水災,或酷熱天氣,我們都需要認真看待及做好備災工作。大家齊心協力,才能讓這個城市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