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今天的小朋友,他們還會不會看寓言故事。我孩童時代,寓言故事是極普遍的德育文娛活動之一。除了故事書和連環圖,記得那年代還有個叫「星島傳音」的公司,出版不少卡式故事錄音帶,算是某種比audio book更多製作更生動,跟電台廣播劇差不多的「新媒體」。我父母就給我和弟弟買了一盒叫「城市老鼠和鄉下老鼠」的錄音帶,我記得我不停的聽完又聽,每次聽完了都彷彿很滿足似的。小朋友的心其實很單純,聽不懂內容和寓意完全不要緊,只要訊息真確,這樣潛移默化反而來得更長效、更鞏固。
吃東西也可以有故事。不少有名的菜色,背後都有教人半信半疑的典故。身為中國人,對中國菜的認識未必一定多,因為我們從來都看不起自己民族和文化。其實有關中菜的故事多不勝數,吃碗簡單的及第粥伴油條,背後都有兩個民間傳說。糉子有故事、月餅也有故事;伊麵有故事、文思豆腐有故事,近代一點的它似蜜、大千雞、毛氏紅燒肉等,全部都有故事可給娓娓道來。這些故事大都無從稽考,他們大多只是像娛樂新聞一樣,反映平民百姓卑微地對他們心裏奴服的大人物的偷窺慾。而真正背後有教訓,旨在導人向善的故事其實不多。
外國菜當然也有故事,這次就講一下「石頭湯」。石頭湯的故事,一如許多民間傳說一樣,不但有眾多不同的版本,更是每個地方都聲稱自己才是原裝正版的出處所在。故事其實很簡單:某某(有些版本是修士、有些是軍人、也有朝聖者)旅人途經某小鎮,身無長物只得一隻鍋,便在鎮上當眼處生火炊食,鍋內只放附近溪流拾來的石頭和清水。鎮上居民見狀上前,問旅人這是什麼把戲。旅人說這是在做美味的石頭湯,不過尚欠幾樣配料。居民成人之美,拿出甘筍來給湯菜添味。如是者不斷有人好奇路過,聽罷玄機後不斷自發加入其他材料及調味。湯最後弄好了,石頭拿出來丟棄後,旅人得到一頓免費的飽餐,也把石頭湯和鎮內居民分享。
老實說,這故事除了騙局一個,我就看不明白到底有什麼大智慧。但石頭湯這東西,卻也是真有其事,是葡萄牙亞爾梅林Almeirim的名菜。它的葡文名字叫sopa de pedra,是個以馬鈴薯和豆為主材料的雜菜湯。澳門幾世紀的葡國殖民歷史,給他們留下了各家各法的石頭湯。上周在澳門文華東方酒店「御苑Vida Rica」餐廳,吃了他們的版本,好玩地把馬鈴薯用墨魚汁染黑,做成石頭的模樣,平白增添了這個菜湯的趣味性。下次到梳打埠遊玩時,不妨試試這個或其他版本的石頭湯,總比只懂吃葡撻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