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港英餘孽的懷舊時段。英倫飲食文化,一向是國際間用作竊笑這泱泱大國的熱門切入點。當一個民族一個政權,在國際舞台上強勢慣了,即使有一切足以服眾的成就與氣度,但始終樹大招風,惹來神憎鬼厭也是自然不過的事。這包括有根有據地因為她的手段行徑而不齒,亦有出於羨慕與妒忌之間的中傷。但無論如何,空穴來風,多年來英國的日常飲食水準,的確有不少令人咋舌的表現。
曾經作為英國殖民地的香港,那年代不但殖入英國制度、官員和商賈,也順便殖入英式飲食習慣的點滴。對於有錢有權的殖民時代上等人,英式下午茶應該是主權國最成功的文化輸出。於平民百姓而言,那時候有機會品嚐高檔下午茶的沒有幾人。反而不少英國製造的「shelf stable food(耐貯存食品)」,慢慢地佔據了士多辦館的櫥櫃,隨後更主導了超級市場的貨架,成為時代性的獨特香港風土人情。
以上說的,想起來真是千絲萬縷。平常如利賓納、葡萄適、吉百利、立頓、川寧、羅拔臣、積及、保衞爾、白蘭氏等等,這些都是我們舊時生活的一部份;到了今天,這些品牌依然存活在香港人的家居空間裏。許多「來路」小吃零食,流傳至今的人吃人愛,都是殖民時期運來的英倫味道,是一種不知不覺間入侵本港的外國飲食次文化。
我們家裏常備的乾糧,不知何年何月起,漸漸由原來中國化的光酥餅,換成洋式餅乾糖果。歐洲來的包裝食品在市場上廣泛流傳,當然是主要原因。生活習慣隨着外來的新東西而改變,各種西洋化的衣食住行,也同步成為社會上的主流。正餐之間肚子餓時,吃塊英式餅乾喝杯西冷紅茶,在香港早已見怪不怪。假若今天還拿嚤囉酥牛耳餅出來,大家反而會覺得不習慣。
然而,我們對彼邦的小吃文化,始終只是管中窺豹。那天看《The Great British Bake Off》,評判要參賽者做一樣叫”Tea Cake”的甜點。參賽者全是來自不同郡邑的不列顛人民,當中對何謂Tea Cake,竟有截然不同的解讀。一位來自蘇格蘭的參賽者表示,向來對他而言,Tea Cake是一種用印上紅色圖文的銀色錫紙包裹着,一個近乎球形的,外層是牛奶巧克力,內裏是一團白色棉花糖坐在一件餅乾上的經典shelf stable food。他所說的,就是圖中這款由超過百年歷史的老字號餅店”Tunnock’s”發明的馳名零食。(下期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