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林鄭月娥在3月下旬出席民主黨黨慶期間,即席捐出3萬元贊助前立法會議員李華明表演唱歌,惹起建制人士「眼紅」。及後,特首辦同事在臉書用上了「大和解」等字眼來描述這次「善舉」,添煩添亂,令民主黨尷尬不已。雖然林鄭急忙現身解畫,但畢竟特首的一舉一動都會被猜測背後的動機。無論怎樣,建制和泛民都覺得林鄭是好心做錯事。
其實,大和解並不是壞事,早前恢復二讀及三讀的《2017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在特首老早暗示已經和醫學界大和解下,結果在不足六小時內通過,更獲得全體在席議員的支持,包括醫學界的立法會議員。
修例通過後,醫委會業外委員將增至八人,由衞生署及醫管局原有的四席中取出兩席,改由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醫專)選出,最終半數業內委員維持由醫生選出,而醫生仍佔四分之三席位。醫務委員會(醫委會)改革後,能否改變市民對「醫醫相衞」的觀感,要視乎日後醫委會處理病人投訴的態度和研訊的結果。
現時的方案其實是一個變種和折衷方案,早前醫生團體提出的原方案是由衞生署及醫管局騰出的兩席改由所有註冊醫生直選。不過,病人組織不支持,認為由所有註冊醫生直選出來的代表多會由激進和有政策聯繫的醫生勝出,較多會站在自身的利益,而忽略市民的權益。最後,在政府努力斡旋下,提出這兩席由醫專院士選出,而醫專是培訓專科醫生及促進醫學專科發展的法定組織,病人組織認為可提升醫委會對專科醫生規管的效能。在彼此互諒互讓的情況下,大和解收場。
期望條例通過後,醫委會處理投訴的效率可以提升,使個案嚴重積壓的問題得以解決,並且讓投訴可從速、公平及有效地處理。病人及消費者的聲音能直達醫委會,加強公眾與醫委會之間的溝通。
接下來的工作是如何選出三名病人組織和一名消費者的代表加入醫委會?相信大部分市民都認同香港消費者委員會是代表消費者權益的機構,由她選出代表應是合情合理。
至於病人組織代表的選舉,下期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