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健」筆靈魂
熱門文章
「健」筆靈魂
麥煒和 / 伍杏修 / 李永浩 / Adrian Wong / 林淑員
ADVERTISEMENT

伍杏修專欄:非傳染病防控策略

14.06.2018

非傳染病隨着人口老化而進一步加劇,為全球醫療系統帶來巨大的挑戰。香港也不例外,於2016年,主要的非傳染病,即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臟病和中風)、癌症、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統疾病,佔所有登記死亡人數的55%。

健康欠佳會影響個人、家庭和醫療系統,如果不加以解決,會對社會和經濟造成打擊。特區政府剛發表《邁向2025:香港非傳染病防控策略及行動計劃》,期望在2025年或之前,減少非傳染病在香港造成的負擔,包括殘疾和早逝。

愈來愈多證據顯示,鼓勵市民採取健康的生活模式,包括健康飲食、參與體能活動及減少吸煙和飲酒,可以有效地解決導致非傳染病的主要成因及潛在風險因素。特區政府早在十年前已推出《促進健康:香港非傳染病防控策略框架》,意識到非傳染病的防控工作必須有系統落實,但時至今日,似乎成效欠奉。細看不同地區的非傳染病防控策略框架都包含有強化社區,支持和營造健康生活環境,鼓勵市民自動參與健康生活模式,減低非傳染病過早出現。但香港過去的措施並未能完全對焦,焦點仍然停留在醫療服務的開拓。

相信大家都同意,健康的生活模式的轉變牽涉的不僅是患者對疾病和健康的知識的掌握,但更重要是他們的行為改變。如何加強他們的自信心和對改變的自我效能感是成功的關鍵。

醫院管理局早於2010與社區非政府機構攜手,推行「病人自強計劃」(計劃),轉介病情穩定的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到社區跟進,通過加強病人對疾病自我管理的知識,提升自我照顧能力,預防各種併發症。香港大學醫學院花了三年時間跟進一萬名有參加計劃的糖尿病患者及一萬名背景相若但沒有參加計劃的病人,發現前者患上糖尿眼和腎功能受損等併發症的人數減少一百人,而三年內要到急症室和需要住院,有參加計劃的病人亦比無參加的病人分別減少了三百五十人和二百二十人。

初步估計,香港每十人便有一人患有糖尿病,而計劃的成效亦清楚說明社區協助和鼓勵朋輩支持,有助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目前,只有在醫院管理局轄下門診的病人才可被轉介,而在私營醫院和診所治療的病人是無法轉介,政府能否盡快建立機制讓這些病人都可納入計劃內?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