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專科門診:「張女士,以閣下臨牀表徵推斷,加上腦電圖和掃描上的異常,你應是患了癲癇症(香港又名『腦癇症』),有見已連續發作,我建議你開始服用抗癇藥,治療後能有效控制病情的機會最少達七成。」
「七成? 莫非你只是個四流醫生?」
「張女士何出此言?」
「根據《周禮》,朝廷聘用的御醫─即古代的政府醫生──每年也會被audit一次(『歲終則稽其醫事』),來制定年尾有多少花紅(『以制其食』)。稽查所得數據也會用以決定醫師的等級──十全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為下,死則計其數以進退之。」
「換句話說,治療成功率百分之百便是一流醫生,百分之九十是二流醫生,百分之八十是三流醫生,百分之七十是四流醫生,只得百分之六十便要做包尾大幡了,醫死人則另計,可能要面對降班危機。」
「醫生方才說治癒機會只有七成,所以你醫術排尾二,是四流醫生。」
「呵呵,七成是醫學界及國際間公認癲癇症的緩解率(Remission rate,按:以單一藥物成功控制癲癇的機率約為百分之七十),故地球上的都是四流醫生。」
「即是說,醫生counsel病人時,都傾向引用同一口徑的數據,假使某君刻意排眾而出,聲稱有八、九成甚至十成信心治癒我的病,他大抵是在吹牛。」
「那又未必,《周禮》所云個別醫師的差異,可能是由於統計概率上的偏誤(包括 case-mix),或者古代醫學流派根本各師各法,故此就算同一病症,治療效果也會大相徑庭。現代醫學的精神是以循證(Evidence-based)將治療標準化(Standard treatment),所以在不同地區就醫或由不同團隊負責,治療手法及預計效果其實也會大同小異。」
「明白,睇醫生就如搵老公,沒有十全十美,做到七成的也得無奈收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