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朱漢强
熱門文章
朱漢强
再見垃圾桶
ADVERTISEMENT

朱漢強專欄:香港特產:怡寶膠樽?

19.06.2019
圖片由作者提供
chu2
chu2

在網上徵集怡寶膠樽,換來一堆黑人問號。原因之一,是不知怡寶為何物。

也難怪,這個內地樽裝水品牌絕少在本港發售,可是環保團體綠惜地球在過去一年四十三次淨灘撿到的廢飲品膠樽,十居其二(17.7%)由怡寶出品,總計一千四百零八個。若以所有能辨識品牌的八千一百二十八個膠樽做基數,那麼印上簡體字的瓶子多達48%,與本地的繁體字樽平分秋色。餘下不到4%的瓶子沒中文字。

海洋每年被迫吞食800萬公噸塑膠垃圾,飲品膠樽長年高踞淨灘垃圾數量前列,是有代表性的海廢監測指標。執到愈多膠樽,反映膠袋、食物包裝、飲管、即棄塑料餐具等海洋垃圾,不會少到哪去。

香港三面環海,鄰近地區若管理廢物不善,我們自是遭殃。規管全球有害垃圾轉移的《巴塞爾公約》,其網頁有一張全球地圖,以橙色圓圈標示各國生產塑膠垃圾的總量,當中再以深紅色代表沒妥善處理而排到海洋廢塑量的比例,結果顯示,中國的圓形圖案差不多全球最大,反映產量最高,而紅色比例更高佔圈圈四分之三以上,意味絕大部分塑膠垃圾,在失控下流入大海。

冤有頭、債有主。膠樽品牌調查的精髓,在於透過統計不同品牌的棄樽數量,要求飲品製造商訂定進取的減塑目標。這次調查揪出的「棄樽大戶」,是怡寶、康師傅、景田、農夫山泉等。別以為要企業自願減塑回收是天方夜譚,過去兩年,全球就是透過這場「看得見」(make it visible)的品牌調查行動,迫使躲在暗角的可樂、百事「浦頭」,承諾減廢及回收目標。而香港的太古可樂、屈臣氏、維他等品牌,去年底亦追隨。大家都開工了,內地品牌還好意思嘆慢板嗎?

要企業自動自覺難,若有政府施力,效果則自會事半功倍。例如,有飲品生產者責任法規的國家,膠樽回收率一般在七、八成之間,最高的德國、南韓甚至達九成半的高標準;中國在這方面的表現遠遠落於人後,仍未有相關法例配套,意味需要急起直追。

我們也在這次調查中發現,礦泉水、蒸餾水等純水產品高佔全部廢樽的67%,至於茶類和汽水等非水產品則有三成多。把指頭伸向企業的同時,我們也要反求諸己:自備水樽,推動社區增設更多斟飲水設施,那麼肯定可大幅減少水類膠樽的消耗和棄置量。

圖片由作者提供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