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朱漢强
熱門文章
朱漢强
再見垃圾桶
ADVERTISEMENT

朱漢强專欄:「寶物」沉歸底

%e8%9e%a2%e5%b9%95%e5%bf%ab%e7%85%a7-2018-11-05-%e4%b8%8b%e5%8d%885-43-03

寶物尋歸底這句話,我信㗎,尤其颶風山竹之後。

山竹離港翌日,臉友Leo Mak在杏花邨清理一地的發泡膠、廢膠樽,赫然發現少說有二十年歷史的「古物」。那是個金屬樽蓋、圓底設計的可口可樂飲品樽,問現場自發幫忙的義工,大家都說「未見過」。

再過一天,Leo考古般撿到一批發泡膠碎片,從包裝上的片言隻語估計是廿二年前的Big Mac盒,當年用來裝載煙肉蛋漢堡。那個漢堡相信早已先後被人類腸道和大自然消化多年,但包裝仍然「消化不良」。

Leo的大發現在傳媒廣泛流傳,相繼引來「寶呀」、「正呀」、「古董」的留言。別以為這些破舊膠樽、包裝一文不值,不少人倒覺得是寶。我撿過1988年漢城奧運紀念版可樂膠樽,有人出價100元求售;又譬如早年的生力啤酒樽,網上拍賣值80元。這次山竹颱風,把積聚海底多年的舊膠樽、舊包裝沖上岸,無疑是「執金」良機。

近來傳媒多了報道塑料古董的新聞,英國的海岸救援隊成員10月在Brean beach「拯救」了一個接近「五十年不變」的膠樽。據報道,樽身除了有些污迹,外觀尚算簇新。

類似的新聞會逐漸為讀者淡忘,因為新鮮感會退去,漸漸由屢見不鮮,變為見怪不怪。常識告訴我們,塑料壽命以百年起跳,長壽者四、五百年也屬等閒。塑料產品大規模生產,也不過六、七十年歷史,今日大家在海邊、山野撿到完好的廢包裝和膠樽,正常不過。就是說,待我們四、五代子孫出生時(如果那時地球未被人類毁掉),這些廢塑膠仍然長存世上。

人類至今製造了80億噸塑膠製品,哪怕埋在堆填區,它們仍會好端端的呆在塵土中久久不分解,至於最後所謂的「分解」,亦只是裂解,碎化成更細的膠粒如微膠粒,散佈在土壤、海洋、動物體內。這動物,當然包括你、你、你和我。別以為燒掉便一「爐」永逸,那不過是把固廢塑料變成另一種形態,它們依然把我們重重包圍。

Leo看着那片發泡膠包裝,形容「件發泡膠落咗海就好似冷凍人咁,幾十年不化,今日執到仍然光潔如新呢!」認為當年種下的債,「今日要償還」。

山竹之後,我鼓勵大家都去尋寶,不為賣錢,而是培養「鑑賞力」。這樣說吧,最近我撿到一個相信是第一代的雪碧膠樽,樽身印上”No Deposit No Return”(毋須按樽、毋須回樽)字句,標示着膠樽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捩點:從那時起,飲品商一反重用玻璃容器的慣常做法,製造了難以回收的即棄容器,同時拒絕回收,任它們成為垃圾,流落堆填區和自然環境。

如果要為這些塑料寶物埋單結算,「生產商責任」五個字定必要納入帳冊,有責任去「償還」。

(本欄目隔周刊出)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