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朱漢强
熱門文章
朱漢强
再見垃圾桶
ADVERTISEMENT

朱漢强專欄:劍指塑料源頭

24_010-011_opinion2

提到源頭減塑,聽得最多的可能是走飲管、自備購物袋,甚或要求飲品商做好生產者責任,卻很少人指向真正的源頭:石化業。

香港沒工業,更別說石化產業,難免感覺陌生(買石油、石化股票者例外),但這又不代表大家完全無感,例如,大家對「香港災膠」一事或許記憶猶新。2012年7月,颱風韋森特把七個貨櫃吹落香港水域,168公噸聚丙烯膠粒四散,「攻陷」愉景灣、南丫島、赤柱及多個海灘,無數熱心市民參與清理,貨主中石化和政府部門卻遲遲沒有公布事故,被社會狠批不負責任。

事件中的聚丙烯簡稱PP(回收分類中的第5號膠),可製成食品餐具、汽車零件、豆漿樽等,是全球第二大類的塑膠原料。當年大家彎腰低頭、逐粒撿拾幾個月也「執極唔完」的膠粒時,曾否想過石化業每日海量地消耗和製作的塑料製品?

公眾淨灘固然值得肯定,但現實是,石化和相關製造業源源不絕的生產模式,日復日爆水喉般湧出塑料產品─特別是使用生命周期短的膠樽、食物包裝、即棄餐具等,還有難以回收的複合塑膠物料──令塑膠流入自然生態的機會大增。

全球廢塑膠回收率只得9%,其餘絕大部分均散落在垃圾堆填區或遭隨處拋棄。也別忘了,業者每年的塑膠產量多達90億噸,而這個數字正在持續增長。

近年,在全球減塑的洪流下,一直躲在暗角的石化業也不得再迴避責任。今年1月,由製塑大戶組成的「塑膠垃圾終結者聯盟」(Alliance to End Plastic Waste)宣布,未來五年會投資10億美元來改善回收;如果成員增加,還會加碼到15億美元。

掏出以億計的美元,當然是好事,但很難說是否拿出誠意。因為聯盟中的主要成員如殼牌(SHELL)和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等石油業龍頭,最近又開始投資新廠房了。

以SHELL為例,正在美國賓州建造一座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工廠,每年生產160萬噸聚乙烯。這個年產量,是我們香港2012年蒙受的膠災乘以一萬倍。至於埃克森美孚,則在德州建造新的聚乙烯生產線,好讓產量提高到每年250多萬噸,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塑膠生產單位之一。

有人或許會說,石化業要生存,設廠天經地義。但很想告訴大家,全球的產能也遠超地球人的實際需要,而且即棄式的塑料產品正淹沒我們。即使如此,光是美國便計劃在兩百多個新建或擴充的塑料生產項目投入1640億美元。大家可能要問,這樣揮霍的生產方式,能持續多久?

石化業巨頭的腦袋中有這種假設:發展中國家的千禧一代將成為支撐龐大塑料需求的生力軍;倘能植入膠樽「方便好用」的概念,把即棄餐具、塑料包裝、紙尿片等「短命膠」變成戒不掉的生活習慣,就更優了。畢竟,要維持高利潤,便要無孔不入地擴展「短命膠」的覆蓋範圍,讓貨如輪轉。

該聯盟投放上10億美元資金,是否只是保住經營霸權的公關工程,不妨放長雙眼關注。然而,不堵住這條早已供過於求的大水喉,全球膠災恐難有效對應。遺憾是,全球的環保運動,暫未有力地劍指這條石化產業鏈。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