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七十年代有一場席捲全國的環保活動,叫「彎腰運動」(Bend a Little)。主辦單位落重本,在全美刊登由美女彎腰執撿地上空瓶罐的廣告,並且分送「彎腰」垃圾袋給消費者。
廣告最終想提醒公眾的是:「清理美國(垃圾),需要每個人都付出一點額外的努力。」(cleaning up America called for a little extra effort from all of us)
同樣強調公眾責任的,有1953年成立的Keep America Beautiful(簡稱KAB),這個團體每年動員數以百萬計義工執垃圾、清理膠袋和煙頭,成立六十五年以來,一直重視「污染起於人,亦可止於人」(People Start Pollution, People Can Stop It)這理念。
這兩場大型行動持續形塑、固化了公眾對減廢運動的想像,讓大家在公德心感召下,為郊野和灘岸清潔出一分力,心甘命抵、年復一年、周而復始地撿拾。
我想起反塑膠運動的兩個面向:「恐懼導向」和「罪惡感導向」。前者通常與切身健康有關,例如知道雙酚A影響發育及生殖系統,大家就特別緊張,甚至拒用相關產品;後者關乎生態環境所受的威脅,譬如難以降解的垃圾如何危及海龜和鯨魚的生命。
然而,塑料必須經歷百年、甚至萬年才能降解,對很多人來說都太遙遠了。所以說,雖存在罪惡感,影響卻「離身」,而化工、餐飲和零售業界最慣常的對策,就是呼籲大家做好回收,讓資源有再造重用的機會。如是者緩解了消費者的心理不安,消費大眾便可安心地繼續消費即棄塑膠。這心理作用,可稱之為「罪惡感橡皮擦」。
化工及餐飲等業界為全球90億噸的廢塑料作出強大「貢獻」,而回收率僅得9%。批判點說,人們一而再、再而三彎下腰背執撿垃圾,縱使能暫時清走眼前的膠樽膠袋和食物包裝,但下次回來時,一切會否又回復舊觀?能對應本地以至全球愈來愈多塑料垃圾的挑戰嗎?某程度而言,只顧淨山淨海,反而是麻痺了神經,讓人忘了追問,是誰製造這大量難以回收的短命膠?
更要提醒的是,「彎腰運動」的主事者其實是全球最大飲品商可口可樂;至於Keep America Beautiful的董事會上,則有可樂、百事、麥當勞及化工業巨頭的身影。
我支持大家繼續參與清理垃圾的行動,但腰別彎太低,有時要抬起頭來,看清生產商該有的環保承擔。行有餘力,請響應「綠惜地球」的「廢PET飲料容器品牌調查」,透過記錄膠樽飲品品牌及數量,共同推動飲品生產商承擔減廢責任。詳情:greenearth-hk.org/plasticwaste/ 
(本欄目隔周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