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春寒料峭時,有人搭船出海,在大浪西灣邂逅一尾大鯨魚。
他們不只看到噴氣,發出巨大聲響。還看到厚實的駝峰背脊露出,許多海鷗在天空盤旋,以及鯨魚深潛時,揚起飛機般的尾鰭。這些現場景象都足以證明,那是尾名副其實的座頭鯨。
還記得七年前,同一時間也有一條訪港。當時係香港周遭首次記錄,因而報紙以誤闖南丫島一帶海域為題,大力報導。不少人還搭船出海觀看,蔚為一時話題。後來此鯨還在航道繁忙的東博寮海峽一帶巡弋,甚而游至赤柱。這尾座頭鯨魚也很貼心,偶爾在浮潛時露出暗黑的背脊,更會將胸鰭拍出。有一回,甚至在鰂魚涌一帶,以著名的鯨跳,猛然撞擊海面。
按常理判斷,這尾座頭鯨可能是由菲律賓一帶游抵。後來在香港水域待了一個多星期,才逐漸向東,游出大海。座頭鯨的胸翅具有獨特圖樣,可做為個別鯨魚的辨識。由此判斷牠的確來自沖繩。一個月後,牠亦回到那兒。每年一至三月,沖繩是觀鯨最佳季節,上百尾座頭鯨會南下,集結小笠原諸島和沖繩附近海域,繁殖後代。這一尾應是到那兒跟族羣會合。
這次再記錄,香港不會視為罕見的稀有動物了。有的專家解釋,香港水域是座頭鯨遷徙途經水道,會出現並不出奇。這一說法確實強力的數據佐證,從阿拉斯加、堪察加、日本、沖繩、台灣到菲律賓,原本即有一大洋邊的島嶼地理連線,讓座頭鯨循此海流北上。香港即在這條路線之邊。目前全世界約有九萬多條,北半球有七千多條。其中,少說有千條,在這路線上遷移和棲息。
座頭,係日文琵琶之意。此種鯨魚因身形像傳統琵琶這種樂器,故而得名。但台灣最近另取一中文名稱,大翅鯨。原來,牠因翅膀巨大,猶若飛機的翅膀。其他鯨魚,往往只有一對相對窄小的胸鰭。這對寬長胸鰭讓座頭鯨在海裏泅泳時,猶若蝴蝶緩緩展翅,姿勢明顯好看許多。再加上喜愛鯨跳、揚鰭等動作,在不少地方,都成為觀鯨的主要對象。
座頭鯨,游速緩慢,多單獨生活。夏季在靠近極區的環境,為了覓食會以成對或羣體的組合出現。捕食時,牠們以張開鯨鬚大口的方式囫圇吞,主要食物以甲殼類諸的磷蝦為主,或者追逐羣聚型的小型魚類諸如鯡魚、玉筋魚等。
座頭鯨係非常積極的捕獵者,捕食方法有好幾種。譬如直接攻擊,或者是用長鰭拍打海水,將獵物擊暈。最獨特的狩獵方式,或許是水泡網捕獵。一羣座頭鯨集體合作,在羣魚下面圍成一個大圈,快速繞圈游動。每條都利用巨大的噴水孔向上噴氣,形成簾幕般的水泡網,讓羣魚害怕更加密集圍攏。
等水泡網形成漩渦般大圈圈時,緊接着,一條條座頭鯨從海水下方冒出,各個張開鯨鬚大口,向上牛飲,再篩濾海水。牠們利用這種捕獵法,一次可捕撈十幾公斤魚隻。愈多座頭鯨合作,水泡網可以做得愈大,捕到的魚羣更多。
夏天時集體合作,大家不分彼此。秋冬到南方繁殖時,覓食機會減少,多半是依靠體內儲存的脂肪過活。雄鯨為了爭得雌鯨,彼此成為競逐對手。座頭鯨每兩年生一胎,像人類一樣,懷胎十月。每次僅生一胎,平均可活四五十歲。
雄鯨會發出好多種複雜聲音,有的像牛鳴,亦似豬嚎,也可能如竹林搖曳的怪聲,又或發出某一外星人的囈語。鯨魚專家長年觀察後的結論以為,牠們在唱一首歌。每年唱同一首,但隔年會創作另一首。
座頭鯨過去想必比現在多。台灣南部的墾丁,百年前即設有鯨魚港口,跟挪威買了兩艘捕鯨船,在墾丁一帶海域捕捉。當年此一港口獵捕了近兩百多條,幾乎殺光了當地海域的座頭鯨族羣。60年代以後,因為再也捕捉不到,港口才廢棄。此後少有人聽說捕鯨之事。
儘管台灣東海岸近年興盛賞鯨,但看到小型鯨豚為多,只有很少的機會才會能看到大型鯨魚,諸如虎鯨和抹香鯨等。座頭鯨更是難得,如今跟香港類似,三四年才有一回罕見的記錄。
當我們每隔好幾年,才在香港或台灣外海看到一尾座頭鯨時,或許也是某一警訊,告訴我們這個海洋生態資源的匱乏。如果年年經常看到,那才是海洋恢復美好狀態的時候。
(隔周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