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記錯,那天是2006年10月14日,初次拜訪香港郊野的重要山頭。我手持着《樂行手記》,想要登上馬鞍山。但那天不知如何搭車,下午時茫然地徘徊在林間的石屎道路,走了半個多小時後,幸運地遇到上山的村巴。急忙招手,順勢上車,才抵達終點的礦工舊村。
緊接着,我在日記上寫道:
「入口處既無地圖亦無布條,一路狐疑上行。約莫二十分鐘後,抵達了昂坪的交岔口。眼前循稜線望去,赫然矗立着大金鐘山。岔路口,一對登山的年輕情侶正在休息。探問後,確定那路往馬鞍山,他們正要前往。因人生地不熟,不禁再徵詢,自己是否可尾隨。他們欣然歡迎。於是,休息一陣,便雀躍地踏上乾旱而視野開闊的稜線。印象中所謂的香港郊野山稜,終於在摸了許久之後,於焉展開。我開始有一種認識香港大山的興奮。只可惜那種快樂,只有自己能體會,別人恐怕還不懂,我在高興什麼。」
那回初次走訪,不只描述了馬鞍山一路風景的花草,回望大金鐘山的恢宏,還順勢記錄了,這對半途遇到的香港山友。
但那天雖有日記,一路上我們聊哪些內容卻忘了。不意,十年後,這天遇到的年輕男生,羅榮輝,突地又寫信給我。他還記得,我問了好幾件有趣的事,讓他印象深刻。
其一,在昂坪時,我指着地上一堆偌大的糞便,好奇地詢問來自什麼動物,他答以黃牛。那時,我聯想到台北陽明山草原的牛糞,因而期盼在此遇到黃牛。我又問了他,掛在胸口的相機多少錢,因為聽說香港的數位相機便宜許多。
接下,我在日記裏繼續提到:
「一路前行,遙望着馬鞍山,風景環境猶若如七星山步道和九份雞籠山的混合風景。其山勢下半身亦如七星山,山頭之雄偉則如雞籠山。這條繞過大金鐘山的山路即著名的麥理浩徑。山路被走了一百多年,明顯呈現白淨的泥土路,微微凹陷。山徑旁邊,偶有一些垃圾,一如台灣。」
上了山頂後,視野更加開闊。這座孤立的險山,展現了雄渾的氣勢。我站在那兒開始想像,日後在香港郊野健行的美麗情境。榮輝說以後有機會很想攀爬玉山,但申請登山許可好像頗困難。我給了名片,提到日後關於玉山的攀登,若到台灣可以跟我聯絡。他們則建議我,有空何妨到旺角花園街看看,那兒是香港體育用品店最豐富的地方。
那天攀上山頂後,便分道揚鑣。他們從另一頭下山,我選擇了原路走回。過不久,我去烏蛟騰健行,繞一大圈回來,在新娘潭搭公車時,再度遇見他們,但那回只是打招呼,並未再聊什麼。只是覺得真巧,山區那麼廣大,我們真是有緣。如今緣份繼續,透過Facebook,我們又聯絡上。更讓人驚喜的是,他積累了十多年的登山筆記,最近要結集出版。
不久前,我才完成香港山行指南,沒想到這位在山頭擦肩而過的山友,有天也來告知踏查撰書之事。原來,他也是遠足愛好者,深感香港自然環境的破壞日趨嚴峻,工作餘閒主持「Oasistrek綠洲」遠足網站(www.oasistrek.com),希望透過本土行山徑和自然風光的報導,記錄香港郊野的變遷,進而推廣保育郊野和鄉村文化的訊息。
如今不知不覺已逾十年。這本書蒐錄的文章便以香港郊野為主題,但在描述上跟我明顯不同,反而偏重人跟自然的關係。以前攀爬香港郊野,最喜愛閱讀每一年代香港岳人的筆記,透過他們的見聞,了解郊野風物,以及登山心境。我很好奇,不同年代的香港遠足者,會有何不同的視野,因而讀得津然有味。
一座山提示百樣登山人,這般意欲著述的巧合,更讓那天的碰頭成為美麗的邂逅。我也期待,這一新生代遠足者的視野,未來能帶給讀者不一樣的啟示。
過去的香港是外地人眼中美食和購物的天堂,但未來則朝向一個休閒運動的大城發展。廣大的郊野提供了這一優渥的基礎,不只給香港市民,也向世界各地愛好城市郊野者熱情地招手。
榮輝或我,或者不少山友,這幾年都在努力書寫這一大城的郊野風物,這類健行指南的多樣,不只是認識香港郊野的基礎,也是感謝這塊山林的最好回報。
(隔周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