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劉克襄
熱門文章
劉克襄
嶺南慢歌
ADVERTISEMENT

劉克襄專欄:恐龍時代的雙扇蕨

19.03.2017

在香港行山時,我最喜歡參考《延陵植物志》。前些時,查詢雙扇蕨的資料,在此網站意外看到一份採集紀錄。裏面提到,雙扇蕨曾分布於香港,但早已滅絕,迄今尚未有雙扇蕨科植物發現的紀錄。

不過,2009年2月,在延陵格物研究香港地質勘察計劃中,有位專家在大嶼山西部大澳漁村附近的地層,採集到此類植物化石。此處叫狗伸地,位於寶珠潭楊侯古厝後頭的岬角,我去觀看過海岸地質,但怎麼都未聯想到雙扇蕨。

那枚化石的時間經過演算,落在侏羅紀時代,恐龍主宰地球時。但早在恐龍活躍前,雙扇蕨就已活絡的生長於全球各地。因而不少地方一如香港,兩億年前的地層煤炭區,都有這類物化石存在。只是現今縮小於台灣、菲律賓等太平洋諸島,還有大陸西南,以及東南亞各地。

雙扇蕨的葉面寬度可達三十公分以上,往往開裂成二扇狀。此一二分叉現象,兩億至四億年間的蕨類相當普遍。雙扇蕨仍清楚展現,意味着它是古老植物,典型的孑遺植物家族。

不少喜愛自然的西方旅行家前來東方,最想觀看的便是此種獨特的蕨類。過往的諸多報告紀行也清楚顯示,蕨類部份,除了筆筒樹和鳥巢蕨,大概就是這種與恐龍一起生活過的植物,最受人期待。

多年來,我在北台灣行山,經常遇見此蕨。從陽明山到東北角,乃至深坑、坪林山區,凡稜線高地,適合的環境都密生着這種蕨類。一般聚集成小族羣,凡向陽之地,濕潤或是近雲霧帶的林區斜坡,最容易蔓生成片。雙溪一帶,更是大面積的廣泛分布,成為某一在地自然生態的指標。

北台灣淡蘭古道,主要的橫跨區域都在雙溪。它像蛛網密覆於郊野山區,昔時為台北到宜蘭間的孔道,充滿多樣歷史人文和自然宗教的豐富內涵。最近,地方政府想要規劃為一條像西班牙朝聖之路的大步道系統,或者借鏡麥理浩徑、衛奕信徑。有此構想,勢必得找到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標誌,做為此一地區最大的共同特徵。

初始,不少人會聯想到草嶺古道越嶺處的虎字碑。原來,此路乃最早之官道,以「虎」的意象做為代表,確實名正言順,更能從漢人開拓的歷史找到共識。但它僅是淡蘭古道北邊一小段,尚不足以涵蓋全境。

另外有人提議,土地公廟具有產業意識,也是古道上最常見的神祇。更何況,雙溪一帶擁有台灣最綺麗而密集的土地公羣。光是泰平一帶即有三十多座保持原始砂岩型態的土地公,各自擁有不同對聯,都是刻石師傅的傑作。

但我最喜歡的是雙扇蕨。光是看此蕨的外表,兩邊對半,不偏不倚,分叉再分叉,彷彿古道無數縱橫的圖像,那意義自不待說。這種古老之蕨恰巧分布全境,又是如此珍稀的物種,自屬罕見。

我不免好奇,當年雙扇蕨在台灣如何發現。前些時,特別就教於自然志專家吳永華。他熱心地告知,雙扇蕨最早是由一位美國人類學者史蒂瑞(J. B. Steere)所採集。十九世紀中葉,他曾有半年在台居留,行遍西海岸。1873年秋末,在埔里獲得一雙扇蕨標本,當時所用學名為polypodium conjugatum。本屬在台灣只有一種,特徵明顯,應不致認錯。但目前的調查顯示,雙扇蕨僅分布於台灣南北兩端。

有趣的是,第二筆為英國淡水海關稅務司韓威禮(W. Hancock)的紀錄。1881年冬天,他採自淡水,使用學名相同。此一懸案甚是有意思,目前中部台灣確實無任何雙扇蕨的紀錄。我懷疑史蒂瑞可能是稍早在南部,或者稍後去了淡水才遇見,但因標本過多而誤填地點。

從歷史的向度和廣度,或者從自然志的生態意義,雙扇蕨都遠非其他兩者可比擬。再從觀光旅遊的推動,若要更多外人欽慕台灣的自然郊野,做為走路的美好天堂,雙扇蕨的魅力無疑的也大於其他兩者所衍生的內涵。只是過往疏於爬梳自然志,無法站到國際的高度,因而不知其重要。

西班牙朝聖之路的標誌,以一個扇貝殼做為區分。淡蘭古道是否會取經,以雙扇蕨為象徵,或者像麥理浩徑,以行山人側影為標誌,我好奇地等待着。

(隔周刊出)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