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科醫生吳少彬(Ben)最近陷入沉思。他從醫、參與人道救援,繼而進修走進手術室,目的是拯救更多生命,但他到訪非洲南蘇丹再投身國際救援後,發現當地長年受飢餓與衝突折磨,有家長發現孩子患病受傷竟寧願放棄醫療,都不願他們一直受苦。吳少彬自問:「替病人做手術續命,他們的生活是否會變好?」在南蘇丹進行超過300個手術後,吳少彬仍未得到絕對的答案,但他至少相信於大部分時間,做手術能給孩子一個改寫命運的機會。
吳少彬2000年從醫學院畢業後,在急症室工作逾十年,期間曾兩次參與無國界醫生國際救援,到埃塞俄比亞和斯里蘭卡擔任診所醫生,負責當地基本醫療項目。救援工作中,吳少彬發現病人往往缺乏手術機會,失救致死,遂萌生「唸更多書、救更多人」的念頭,回港後毅然放棄急症室工作,銳意走進手術室,因此重返校園修讀麻醉科。
取得專科資格並在公立醫院累積足夠經驗後,吳少彬今年6月再次參與無國界醫生的國際救援工作,前往南蘇丹北部城市烏韋勒(Aweil)區內唯一的婦科及兒科醫院工作。該醫院提供144張兒科病牀,卻只得一間手術室,而吳少彬則是院內唯一合資格的麻醉科醫生。在今年7月份,吳少彬每天「on call 24/7」,整月處理了328個手術,即平均每天超過10個。
他因此協助不少有手術需要的小孩,其中最深刻的個案,是一名誤服通渠水的4歲男孩。吳少彬說:「南蘇丹小孩非常飢餓,在家裏看見甚麼便吃喝甚麼,這男孩隨手拿起「哥士的」(Caustic Soda) 便喝下去,但溶液具腐蝕性,喝下去之後他整個喉嚨和食道都被灼傷。」
吳少彬續說:「我們替他在胃部做了造口,讓食物和營養可從造口進入體內,讓他續命。但在當地的有限醫療資源下,我們沒有辦法替他重建食道,無法如常人般進食、生活,雖然他活下來,但最後也很大機會活活餓死。」
根據聯合國數據,南蘇丹超過 700 萬人面對糧食供應不穩,估計過去一年有165 萬名兒童患上急性營養不良,即使在正常情況下,孩子獲得足夠食物亦不容易,何況是依靠造口進食、須特別照料的小孩?吳少彬說:「這令我反思一個問題:究竟我們讓這位男孩續命,對他孰好孰壞?我們令他至少多生存幾個月或幾年,但這段時間他會一直痛苦。」
吳少彬指,在南蘇丹,家長們「見死不救」並非稀奇之事,他解釋:「當地有很多家長發現自己孩子患上重病時,均選擇不施手術,任由孩子離世。因為他們知道孩子會受苦,而家庭亦無能力負擔照顧成本,有些母親會決定多生一個,這對他們來說是一個更『理性』選擇。」
對於家長們的抉擇,吳少彬表示尊重和理解,他坦言:「我必須明白,在許多醫療個案中,我們都沒有資源向南蘇丹病人提供最完滿的治療,亦無法滿足當地全部醫療需求。」那麼,吳少彬在國際人道救援項目中,仍然日以繼夜在手術室工作的原因是甚麼?他回答:「至少我相信,做手術能改寫部分孩子的命運。」
吳少彬憶述,曾有一名男孩被流浪狗咬傷耳朵,傷口血肉模糊,無法辨認出完整器官,若置之不理,男孩不會死亡,但耳朵的傷痕便會伴隨他一輩子,他的外觀亦會從此改變,日後可能面對質疑或歧視。吳少彬說:「透過動手術,我們令這名男孩的耳朵輪廓重現。這不是一個複雜艱巨的手術,卻無疑為他的人生帶來一點小改變,我相信我做了件好事。」
在烏韋勒醫院的外牆上,滿是由孩子繪畫的壁畫,上面除了有心型圖案、人像和雀鳥,亦寫着——「我愛你,無國界醫生。」(I Love You, MSF.)吳少彬說:「當地人知道你為他做的,他們表達謝意的方式,就是直接用言語表達。」
無國界醫生在南蘇丹已工作了逾40年,多年來一直向當地人提供醫療護理。2023年,組織在南蘇丹診治了近88萬名病人,施行逾1萬宗手術,並接生了逾1.4萬個嬰兒。
無國界醫生的麻醉科醫生,一般會參與為期6至12星期的前線救援任務,他們主要與外科醫生合作進行手術前諮詢,評估手術風險,為病人提供適當資訊,並決定要使用的麻醉劑類型,以確保手術前達致最佳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