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本身是一場經歷。我們吃喝慣常着眼於食物與飲品,好壞用個人指標衡量,抵食、劣食大概心中有數。接住評價的大多是地點、裝修、服務、價錢,因為感受最近,事物貼身,是一餐裏面需要重視的周邊元素。種種相加,依各人喜好比重不同,構成當下的整體觀感,喜歡不喜歡,再來不再來,大家都有估算。行出餐廳門口,櫃面埋單,心中埋數,整體計出高分,當然舒暢寫意。如果相反,左加右砌,分數極低,荷包鬱悶,心情盡毀,飲食的意義就大打折扣。
生活常遇低分劣食,抱怨幾句十分正常,換個角度想,飲差食劣也是一段經歷。講起上來奇怪,但其實劣食同時附帶其他訊息,可能是自己的判斷有偏差,也可能成為特別的回憶。大家能不能將一刻飲食,轉化成生活經歷,我無法目測預知,不過飲食作家大概有這種能力。十幾年前到台灣參加飲食會議,認識一位前輩作家,專門研究和書寫飲食,坐捷運聊東西,其中一則經歷,影響我後來飲食的心態。
前輩講到,一晚朋友突然來電,說發現一家好食店,就在台中。前輩家住台北,幾位朋友二話不說,開車南下,食到凌晨。為飲食瘋狂的行為,可能大家都試過,回想當時,飲食變成誘因,經歷更為重要,想必記憶一定深刻。前輩強調,這種冒險沒理由不去,即使飲食不佳,經歷是極佳的寫作素材,作家一定會有得着。當然不是人人要當作家,但深入一點體驗生活,累積一點飲食故事,無論個人回想,以至朋友共聚,回帶談過去,開題說新事,用經歷調味,滋養好生活。
自己到台灣交流,同樣有特別經歷。團餐人數已定,後來多加學生,自己惟有出外覓食,導遊好意邀請,同食領隊便當。同團沒領隊,自己當半個,算是名正言順,一行人在「故宮晶華」用餐,我跟導遊另到閒置的貴賓廂房用餐,旁邊還有其他工作人員、洽談合作的人士。學生吃甚麼我不清楚,自己的便當飯菜肉俱全,台腸、清菜、五花肉,自覺味道不錯,導遊補說是帶團吃過最好的。食肆有提供便當,用料上乘很多,不會是我們吃的那款。不過話說回來,特製的「領隊便當」也不容易吃到,而且還「特設」貴賓廂房招待。
便當以外,吃套餐同樣開心。我們一行工作人員,因工務到餐廳「樂埔町」午膳。餐廳在捷運「古亭站」附近,不近遊客區,跟我一樣按圖尋路,也不難找。「樂埔町」原址本為日治時期的日本官員宿舍,已荒廢一段時間,二〇一二年經活化翻新成餐廳。內裏的建築富傳統韻味,庭院別致,環境寧靜,適合閒坐細語,悄悄打卡。廚師採用大量台灣食材,雞肉、苦瓜、魚肉、米飯,都有嚴選的介紹和煮法。擺盤器具,運用水墨創作意念,一切一咬,呼吸藝術氣息。另有以食材模擬園外風景,滿盤春光,綠意盎然,隨吃隨賞,閒坐閒聊,盡是雅趣。帶團期間,忙裏偷閒,下次即使旅遊再來,同伴、性質不同,經歷得再開新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