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董啟章
熱門文章
董啟章
Ghost on the Shelf
ADVERTISEMENT

鏡中鏡.鏡非鏡

21.01.2022
圖片由作者提供

早前姜濤推出新歌《鏡中鏡》MV,一看立即一驚—驚嘆、驚豔、驚訝和驚喜。心裏冒出的第一個感覺是:這是藝術啊!它當然是流行曲,但又同時是藝術。說的不但是在曲、詞、唱、跳、演各方面的水準,更加是作為一完整作品(歌曲加MV影像)的藝術創意的豐滿呈現。歌曲和MV影像兩者不可或缺,內含敘事、抒情、思考,出之於音樂、歌聲、形體、舞蹈。就算不說是「第一」,也可以是說「獨一無二」。

姜濤的「獨一」在於他的自我,而他很願意把這個自我向世界攤開。與這個「自我」相對的,是「他人」。在之前的歌曲《Master Class》裏,他已經把自我和他人的對抗毫無保留地表現出來。面對所謂的「大師」的「狠批」,「強贈」的「秘訣」和「指引」,以及人們對偶像歌手既有的「標準」,他自信地表示「太喜歡」自己的「瘋狂」,「高昂」地追隨自己的「渴望」,矢志於「創造新舞」,甚至「將星系換過」。最後向批評者發話:「靜靜看我怎麼突破/假使你未明白我/等我」。不懂的人可能會以為他狂妄自大,但如果真的耐心細看,你會看到他坐言起行,結結實實地證明自己。

從隨後的《Dear My Friend》到最新的《鏡中鏡》,我們看到姜濤的「獨我」發揮得淋漓盡致—把自己內心的傷痛、掙扎,甚至是自我懷疑,坦誠地化為藝術創作。稱為藝術創作而不只是流行商品,是因為當中的真,即所謂的「真我」。敢於流露真性情的流行歌手大有人在,把個人經驗寫入歌曲也很常見,但是如此無畏地直視赤裸的自我,莫過於姜濤。他在叱咤頒獎禮上唱悼念好友的《Dear My Friend》泣不成聲,觀者無不感動痛惜。到了《鏡中鏡》,他再一次袒露脆弱而又倔強的自我,來一次跟自己的正面搏鬥。

img_2725-2

在日本文學中,有稱為「私小說」的類型,即是以作者自身的私密經驗為題材的作品。姜濤的近作,可以視為一種「私歌曲」。令人讚賞之處在於,他沒有停留在這個「私」,留戀這個「私」,賣弄這個「私」,反而是試圖去突破、去拆解、去超越這個「私」。他沒有變得自我中心,反而很快便察覺到自我其實是個困局。在看似自我本位的《Master Class》MV的最後,已經出現消解自我的端倪。在舞動的姜濤身後,一幅寫着一個大大的「我」字的屏幕被火燒毀,當中似有微妙的暗示。

到了開宗明義拆解自我的《鏡中鏡》,先前外在的衝突便化為內在的衝突。面對攻擊和批評而遍體鱗傷的自己,開頭以為自己在對抗的是蒙面的他人,展開打鬥然後逃亡,但跌跌撞撞之後,忽然發現自己置身舞台中央,與蒙面人起舞,而在觀眾席上一直指揮着攻擊者的,原來是另一個自己。最後在天台上,另一個自己以手槍指着自己的頭,但自己的臉上卻露出了悟的微笑。

《鏡中鏡》的填詞人是小克,按其一貫的思路,加入了輪迴、業力和人生虛幻等觀點,也很忠實地融入姜濤的個人經驗,歷述他的成長和當上歌手之後的種種挫折。在精簡到位的歌詞中,表現了由控訴、逃避、傾吐,到領悟的心理階段。當中以「鏡」的意象為核心,首現的是鏡影的虛幻和迷惑,最後歸結於「雙鏡對疊/無限敵對/也是我自己」的發現。「鏡中鏡」所揭示的不但是自我對立,更加是自我的無限分解,最終無法確認哪一個才是「真我」。這跟佛經中的因陀羅網相似,即一張由無數寶珠結成的天網,在每一顆寶珠上也反映出所有其他寶珠的倒影。在無限反映中,那被映出之物並不獨立自存。那個看似實有的「我」只是假象。對於之前還標舉自我的姜濤來說,這不能不說是個很大的突破。雖說意象來自小克,但姜濤自己肯定亦有所思索和吸收。以出道只是三年的小伙子來說,這樣的心智演化是驚人的。

img_2728edited

剛在讀牟中三先生的《佛性與般若》,他談到華嚴宗法界緣起的時候,引述法藏賢首以鏡為喻,說明自性清淨心如何能隨緣成染淨,而不失自性清淨。也即是「以現染淨,知鏡明淨:以鏡明淨,知現染淨。」當然這個鏡也不是實存的。「鏡」的比喻有一個更為家喻戶曉的故事。話說禪宗五祖弘忍着弟子作偈,以決定傳衣缽的人選。大弟子神秀寫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弘忍見此偈未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義,不甚滿意。後有一小徒,即後來的六祖惠能,偷作一偈回應,道:「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此是就神秀不諦之處,以無對有,去其有所住,但到底也不是說什麼都沒有,而是這個「無一物」(空)就是自性清淨心。究竟而言,鏡非有,亦非無。這個「非無」雖不是實有,而只是幻有,但亦可以是「妙有」。

「鏡中鏡」自是很精采的意象。這麼深奧的哲理竟然能融入流行文化中,更是令人驚奇之事。不過,如果要從「鏡中有我」到「鏡中無我」而更進一步,也許便要去到思維「鏡」本身的存在,也即是「鏡非鏡」的境界。不是沒有鏡,而是「鏡而非鏡」,亦「非非鏡」。而鏡中人亦如是:我,非我,非非我。在這裏我們可以回頭說「真我」。(微笑)

拉闊來看,就整個鏡團而言,成員之間也形成互相映照的「鏡中鏡」關係,而個人之同時屬於鏡而又不限於鏡,也可以是一種「鏡非鏡」的意味。而作為廣義的鏡粉的我,彷彿也從中照見了自己的某些心象。

圖片由作者提供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