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去上海參加文化活動,順便到著名的古鎮南潯遊玩。事先訂了百間樓附近一家名叫「理想三旬」的民宿,入住時,斯文的老闆並不急着辦理手續,而是請我在茶室裏坐下,遞來一杯熱騰騰的「茶」。我一看,頓時驚訝了:「呀,這是一杯明朝的茶!」
老闆聽了,又意外又有趣,向我解釋:「這是我們南潯從以前傳下來的老風俗,客人來到時,要敬『三道茶』,其中一道就是這種『熏豆茶』。」我更驚喜了:「啊啊,這是早在宋朝就流行的規矩啊,居然一直延續到今天!」
宋時,飲料的種類有多種,大致分為兩類:含茶葉的為茶,不含茶葉的則為「湯」。招待客人時,要預備兩種飲料,「先茶後湯」,才算禮數周全。及至明代,不含飲料的湯也一律混呼為「茶」,待客時則看各家主人的習慣,所上之茶有時帶茶葉,但大多數情況下其實並無茶葉在內。《金瓶梅》中對此屢屢有表現,王婆邀潘金蓮來家裏裁縫壽衣,便點了一盞「胡桃松子泡茶」。從小說中可知,這類所謂的茶是以熱水燙泡各種果仁蜜餞,稱為「果仁泡茶」,味道又分鹹味如鹹櫻桃茶、芫荽芝麻茶,甜味如蜜餞金柳丁泡茶,不過人們更講究甜鹹兼具的拼配,如木樨(桂花)青豆泡茶,瓜仁、栗絲、鹽筍、芝麻、玫瑰泡茶。
南潯的熏豆茶則是炒芝麻、熏豆、橘皮絲、乾胡蘿蔔絲配在一起,其中的熏豆以嫩毛豆先焯過之後再用灶火慢慢烘烤而成,在製作過程中經鹽醃,自帶鹹味,因此,熏豆茶泡出來之後,是一杯漾着芝麻香氣的鹹味熱飲。很顯然,在南潯,明人以果仁茶敬客的風俗一直流傳下來,五、六百年不絕!
這一下我來了精神,看到鎮上土產店裏有袋裝的熏豆茶,立刻買了兩盒,準備帶回北京讓朋友嘗新鮮。老闆娘笑着告訴我:「這個茶要用勺吃,把裏面的東西都吃掉。」兩句話讓我恍然大悟,古典文學素養馬上提高了!《金瓶梅》裏,果仁茶杯端上之時,總是配着一把小勺,如李桂姐家接待西門慶等人,「拿七盞來,雪錠般盞兒,銀杏葉茶匙,玫瑰潑鹵瓜仁泡茶」。原來,那個時代就是講究把果仁茶裏的內容都吃掉,所謂「茶匙」,其實是用來舀取杯中物料的。以前一直奇怪它是有什麼用的呢!
在古鎮的石板道上漫步,但見本地人的茶館外都豎着「三道茶」的招牌,標明是熏豆茶、風枵茶和紫筍茶。我隨意挑了一家小小的「春蘭茶室」坐下,和善的當家婆婆很快給我上了三道茶的第一道──熏豆茶,卻見這家的做法又與別家不同,添了些綠茶葉。《金瓶梅》裏,如此添了茶葉的果仁茶,可算是上檔次呢。對我來說最開心的是,茶托上放着一把小白瓷勺,這下,真的要像明朝人那樣,「吃」一杯果仁熱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