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娛樂方式很多,所以宴會便沒那麼重要了。古時則不同,人們找個藉口聚在一起吃飯喝酒,既是社交,也是娛樂的機會,於是,如何讓聚宴變得活潑有趣,便值得動腦子。發明各種各樣帶有魔術效果的酒具,正是古人用來製造歡快氛圍的手段之一。
2011年,在江蘇盱眙大雲山,西漢第一代江都王劉非的王陵經發現後得到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精美文物,其中有一件「錯金銀嵌寶石鳥柄鎏金汲酒器」便是迄今為止考古發現的首例孤品。它的形制十分奇特,底部為一隻扁圓罐,罐底面的正中開了一個小孔。罐體之上豎起一根長管,這一長管的頂端鑄有一隻禽鳥,鳥兒內部為空腔,而在背部正中有一個圓孔,與內部的空腔相通。整件酒器以銅打造,罐、管、鳥無縫接合,渾然一體,但彼此貫通,只有上下兩個穿孔,足以讓空氣在中空的器腔裏流動。
兩千多年前,它作為隨葬品入葬時,被置於一張大漆案上,周圍放有眾多酒器,這一狀態一直保持到古墓重開之時,由此可知,這件器物是用於飲酒。那麼,如何使用它呢?
原來,生活在西元前一世紀的西漢人掌握了利用氣壓原理的竅門,這件汲酒器正是利用了氣壓原理。握住鳥兒作為把手,把圓罐部分沉入大酒盆內,讓罐與管都盡可能浸到酒液當中,這時,由於連通器原理,酒液會通過罐底穿孔湧入罐腔,甚至上升到長管內,而器腔裏的空氣則通過鳥背的開孔溢出。
對古人來說,神奇之處發生在下一步:一旦用手指嚴密堵住鳥背上的小孔,把器體從酒盆中提起,這時,器內水面上的大氣壓強與器外的大氣壓強不一致,產生了壓強差,酒液便無法從罐底面的孔中流下。也就是說,只要手指緊按鳥背的孔口,不令透氣,那麼,就可以把器體連同其內所貯之酒提着四處移動,不會有酒洩露。
然後的一步,也能產生意外效果:把罐底的小孔對準酒杯,按住鳥背穿孔的手指鬆開,那麼,器內酒面上的壓強恢復,酒液就會落下,灌入酒杯。
實際上,漢晉時代,研墨時,也會用到形式類似的汲水管。磨墨汁的過程中,不能向硯臺上加水過多,需要控制水量,人們便製作出專門的滴水器,即一條上下貫通的細管,同樣採用手指按堵或松鬆放頂端小口的方式,取水、滴水。由這種滴水管,發展出了後世的硯滴,成為傳統文房中的經典構件。大雲山江都王陵的發現顯示,早在西元前二世紀,聰明的巧匠利用同樣的原理製造出趣味性的取酒器。
這件器物高僅8.5厘米,通體鎏金,鳥形提把則利用鎏金與鎏銀形成金銀二色相間的華麗,還鑲有小粒寶石。江都王劉非乃漢景帝之子,生活於西元前169年–127年,在他舉辦的王家宴會上,曾有這樣一件別致的器具代替了舀酒勺,通過汲與放,製造魔術效果,引發在場人的驚奇與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