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秋時節到紹興玩了三天,發現當地人居然把一種點心附會到「書聖」王羲之身上,叫「躲婆餅」,文化名人在民間傳說中總免不了通俗化,變成老百姓能理解的喜劇形象。
紹興古名會稽、山陰,是王羲之生活過的地方,當年這裏山水優美,吸引他與一大批東渡門閥貴族前來定居。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名士的「蘭亭修禊」雅會,便是於永和九年(西元353年)三月三日在紹興城外的蘭亭舉辦。在城北的小山「嶯山」南麓,王羲之曾經建造一座別業(即別墅),後來將之捨為寺院,相沿至今,原址上仍然有一所「戒珠寺」,山門中有王羲之的塑像,寺內還有王羲之史迹陳列室。
《晉書》「王羲之傳」記載了一則逸聞,在嶯山這裏,有個老婆婆售賣六角竹扇,王羲之偶然撞見,便在每把扇子上各題五字,並且告訴她:「你就對顧客說這是『王右軍書』,一百個銅錢一把。」於是扇子被搶購一空,老婆婆開心之餘又拿了些竹扇來求題字,王羲之則笑而不應了。嶯山居民顯然以這則逸聞自豪,如今,距戒珠寺不遠有一座橋名為「題扇橋」,當地傳說此處就是王羲之為老婆婆題扇的地點。更有趣的是,民間故事中還增添了個情節,說老婆婆後來不斷在街上攔住王羲之要求題扇,書聖無奈,一看到她的身影,便閃進一條窄巷躲避,那條巷子由此得名「躲婆弄」。不知何時,人們又添枝加葉:王羲之有次在躲避老婆婆時,肚子餓了,恰好旁邊有個餅攤的小酥餅新出爐,他買來一嘗,非常好吃,很是欣賞,於是這種酥餅也就得名「躲婆餅」。
為了吸引遊客,近年,紹興把戒珠寺、題扇橋一帶命名為「書聖故里」,劃作歷史保護街區。當地一些住戶會在自家門前設個簡易的小攤,擺上若干盒躲婆餅以及各種紹興特產,並且用最幼稚的書法在紙板上書寫出「王羲之躲婆餅」的字樣,豎立在攤旁,那樸實的景觀令人啞然。我花了十元人民幣買了盒躲婆餅,回酒店後泡了紅茶,把這五塊餅當作茶點,感覺餡心一般,但酥皮卻薄而多層次,吃起來非常酥鬆,但又微微綿軟,口感頗佳。尤為可愛的是,明明是烘烤而成,但酥皮之潔白異乎常品,且十分細膩。元人李材《解酲語》中提到,元代宮廷中有一款精美的點心叫「雪膚餅」,借着躲婆餅,我第一次能夠想像雪膚餅的境界了。躲婆餅的酥皮薄、細、白、軟,卻又完整平滑,真的令人聯想到雪潔的美女肌膚。
就我的印象而言,內包餡心的酥皮點心大概在明代才出現,王羲之生活中尚不存在,因此躲婆餅與書聖不可能真有關係,只是後世人的附會而已。不過,民間總是喜歡以這種好理解的方式記住歷史上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