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鹿俗稱「四不像」,如今是稀有的珍貴動物。說來可歎,歷史上,麋鹿是生存範圍最廣、數量最多的動物之一,在林谷間,在水澤畔,處處可見牠們千百成羣的身影。傳統中醫曾經非常重視麋鹿角,認為其藥性非鹿角可比,宋時,養生家們甚至發明出「麋角粥」。
按照中醫養生的觀念,清晨起牀之後,應以飲粥的方式作為早餐,此時所飲之粥最好是「藥糜」即「藥粥」,也就是今天所說的營養粥。宋人沈括《忘懷錄》中便推薦「晨朝補藥糜法」,包括地黃粥、芝麻粥、牛奶酥油粥、山藥粥、栗肉粥、百合粥、枸杞子粥、黑豆粥以及麋角粥。
所謂麋角粥,是先把麋角製成粉,然後拌在粥裏。《忘懷錄》還傳授製作麋角粉的工藝,今天讀來顯得十分新鮮奇異:選用新鮮的麋鹿長角,鋸成一寸長的碎段,用絹袋裝盛起來,紮緊袋口,把袋子吊擊在小溪當中,任清涼的流水沖洗三天,將角上的垢結沖帶而去。接下來,還要用刷子仔細刷洗這些碎角,將之清理乾淨。然後便是最關鍵的一步,碎麋鹿角放入砂瓶或者銀瓶之中,澆以乾淨的清水,讓水面沒過麋角碎塊,再用桑葉重重封住瓶口,避免洩氣。把瓶子放到炭火上,大火猛煮,如此煮一天多的功夫,麋鹿角就會變得如熟山芋一般酥軟。這時,用幾層絹袋套在一起,將煮酥的麋鹿角包裹其中,用力擠揉,把麋鹿角徹底揉碎成泥。再下一步,就是把麋角泥加以攤曬,待到徹底晾乾,再研細成粉──硬硬的麋鹿角,就這樣化身成了潔白細膩的粉末。同時,用水煮角的過程,會把麋鹿角中的膠質一點點煮出來,溶入水中,形成黏液,因此,取出碎角之後,瓶中剩液也不丟棄掉,而是加以澄濾,倒在碗裏,冷凝後就是麋鹿角膠,也是很重要的一味中藥。因此,加工麋鹿角的工藝雖然有些費時間,但是卻一舉兩得,做到了物盡其用。
以麋角粉製作藥粥的方法倒是很簡單,就是按一碗粥加入五錢麋鹿粉的比例,把粉灑在粥上,再加一點鹽,然後攪拌均勻,便可以食用了。另外,對於養生人士來說,還有一種進補的辦法,那就是把麋鹿粉投入酒中,泡成藥酒,每天按時小飲一杯。
據記載,服用麋角粉可以治療風寒病及筋骨疼痛,滋陰養血,暖補身體,對於男性來說更是具有壯陽功能。真的會有這些效用嗎?我們今天已經無從考驗。不過,古人形形色色的生活細節,留意起來,也始終惹人興味,「啊,以前的人曾經這樣想、這樣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