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孟暉
熱門文章
孟暉
食藝談
ADVERTISEMENT

正月的大糖葫蘆

06.02.2020
盛錫珊《賣大糖葫蘆的》(《老北京市井風情畫》)

翻閱盛錫珊先生《老北京市井風情畫》才知道,晚清民國時的北京,在正月初,廟會上會有一種「大糖葫蘆」,能有平時普通糖葫蘆的二十倍長。

糖葫蘆是北方各地冬天最常見的一種街頭甜品,晚清滿族文人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一書中記載道:「冰糖葫蘆,乃用竹簽貫以山裏紅、海棠果、葡萄、麻山藥、核桃仁、豆沙等,蘸以冰糖,甜脆而涼。」如此算來,至少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其基本款為「山裏紅糖葫蘆」,「山裏紅」是一種產量特別大的廉價小果子,非常酸,沒法直接吃,只能加工成甜品,而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用一根長竹簽插上一串這種紅色小果,浸入熬化的糖漿,讓每隻果子的外表都均勻黏上一層蔗糖漿液。取出來後,糖漿在寒冬中很快凝固,像是給紅果裹上了一層琥珀色的冰,所以也叫「冰糖葫蘆」。成串的紅糖球碩大光亮,買一串讓小孩舉着,就是一個可以慢慢消耗的玩具。娃娃們一邊玩一邊吃,外層的糖凍得又涼又脆,咬一口,冰碴一樣粉碎在嘴裏,哢吧哢吧作響,滿口齁甜,裏面的果肉則又綿又酸,挾夾着甜味,刺激過癮。

只有在寒冷環境,糖葫蘆外表的糖衣才能凝結不化,所以這種零食南方沒有,是北地特色。正如富察敦崇所言,多種水果都可以做糖葫蘆,到了近年,連草莓、奇異果都加入了這一行列。小販在路邊架個玻璃櫃,裏面碼放着五顏六色的糖葫蘆,構成了悅目的街頭一景,以致外地遊客也常常會買一串滿足好奇。

普通的冰糖葫蘆一尺來長,但據《老北京市井風情畫》,往昔,正月的北京處處售賣大糖葫蘆,是在兩米上下的長竹簽上串滿山裏紅,外面裹一層麥芽糖稀,竹簽頂上還插個三角小彩旗。零食而做得如此壯觀,舉一枝在手裏,頂端高揚在頭頂上的半空,還顫巍巍的,像擎旗,又像持矛,對孩子來說,一定特別開心吧。可惜,在我生長的年代,此般大糖葫蘆早就消失了,我從來無緣一見。

這種東西增肥還蛀牙,成年後的我是沒興趣的,但有兩件相關的美好往事卻始終印象清晰。一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一個大年初一,我們全家和小姨、小舅去頤和園玩,在昆明湖畔每人買了一串糖葫蘆,邊吃邊玩,走過結冰的湖面,沿着萬壽山的彩畫長廊,一直攀上佛香閣。二是十年前,和一位閨友在首都博物館看了一個極為精采的文物精華展覽,兩個人興猶未盡,便頂着凜冽寒風沿長安街一直向東走,快到天安門時撞見一個糖葫蘆攤,忽然起了童心,各買了一支糖葫蘆,一邊吃一邊聊地橫穿了天安門廣場,最後居然走完了十里長街。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