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患上癌症的病友和家人解釋過治療方案後,很多都會問道:「醫生,這個治療會不會『無用』呢?」將心比己,這實在是一個自然不過的問題。進行治療當然是希望達到療效;就算不能最理想地令腫瘤完全消失,總能把它縮小一點吧?而且治療可能引致或多或少的副作用,白受了又沒有回報,那很不划算。要是真的「無用」,就得趕緊換個方案了!
可是,儘管精準醫療是大趨勢(即按個別病友的病情特徵應用合適的藥物及治療,以提升有效的機會及減低副作用),現實中始終沒有絕對保證,醫生也只能羅列出各項治療成效和副作用的機率數據,以供參考。其實,治療是否有用、值得,對每個人的意義都不一樣:有些病友不求腫瘤縮小消失,只願病情穩定、與癌共存;有些甚至就單是為了可以繼續治療意味着的那一絲希望、精神支柱。再者,治療是否有用,有時亦有關堅持──有些起效較慢的藥物例如免疫治療,通常需要幾個月才見效,並非立竿見影;初期療效非但未必顯著,病情更有機會先惡化,但在特定情況下若堅持繼續用藥,便會守得雲開見月明,過早停藥則浪費了一個治療機會。
有位八十歲的婆婆患上晚期肺癌,進行免疫治療。別看她身材嬌小,她可是種田的,而且到這年紀都不言休,不為生計卻為興趣;她寧願在離島獨居,悠然自得,便婉拒子女邀她在治療期間在市區同住。在三個月內接受了四個療程,無論病徵、血液中的癌指數和影像上腫瘤的大小,都暫時沒有明顯起色。另一方面,她體力上仍能應付獨居、到診所的舟車勞頓甚至田務,亦沒有明顯的副作用。所以每個療程前,子女問我治療是否「無用」、應否繼續時,我都鼓勵她堅持。
婆婆這治療結果會否起作用?言之尚早,我亦無法預測得準。至少她現時生活大致如常;更重要的是:我們現正在可行及合理的情況下盡力而為,而且深深體現到家人對婆婆的關懷與情誼,並團結一致面對困難。
至於癌友要決定開始治療時,雖然醫生並不能保證「有用」或「無用」,但若衡量利弊後決定要做,那就懷着希望和信心昂首向前吧!在更闊的層面,例如追尋人生的理想、社會的公義,也別太擔心「有用」或「無用」,但求忠於良知,無愧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