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地,自己三十多年來「只聞其名,不見其影」,無論讀書、打工、研究,依舊未有找到進去的原因,要覓食、娛樂、行街,旁邊的灣仔、銅鑼灣已經有很多選擇。「跑馬地」就似電車前頭牌上顯示的目的地,一閃而過。上年參加藝術計劃,短住跑馬地半年,逐漸調整步調,慢慢感受當區的氣息。開展自己的飲食寫作項目,飲咖啡、食「細蓉」之餘, 做足功課,翻看跑馬地歷史資料,窺探飲食文化落戶到文字的歸宿。
最早看到的,是一九五七年開業的「金匙茶餐廳」,由裝飾廣告公司的老闆開設,裏裏外外設計裝修,自家一手包辦。供應什麼,沒有記錄,只知餐廳曾做義賣,幫助貧困,不分年代,同樣值得讚許。金匙茶餐廳現在大概是「Happy Valley bar & Grill」的位置,平日所見,用餐的以外國人居多,食煎牛扒、炸魚薯條,說不定以前金匙茶餐廳也有同款出品。
同類的「香港茶餐廳」見於一九六四年,標榜有售「麵包西餅,俄國大菜」,今日要去茶記「整個包,食件餅」,仍算是賞心的易事。印象中曾經在茶記食過「俄國牛柳絲飯」,不過當然年紀小,味覺上沒什麼印象,後來在茶記未有再見過。俄國大菜留下來的,只有紅湯的羅宋湯,扎根香港飲食文化,應該可以陪伴大家,直到永遠。香港茶餐廳的現址是連鎖餅店,糕餅依舊來回出售,算是延續舖位的飲食緣份。
談及跑馬地,不少人會提起「雅谷餐廳」,以太陽神圖騰作為標誌。雅谷餐廳最先於波斯富街開業,有歌有酒,有樂隊有情調,後來搬到跑馬地,就是現時大家熟知的故事。有前輩朋友推薦,說是舊時裝潢環境,享受食物與氣氛,當然內裏蘊含情感因素,碰杯緬懷,細談往事,此刻無價。
同樣是前輩朋友介紹的,有「六化郎咖啡室」,設於馬會會所裏面。「化郎」即 「furlong」,約201米,是英式的長度單位, 而「六化郎」就是競馬賽事的距離,統統都跟賽馬相關。前輩朋友相約早餐聚會,嘗過魚湯米粉和皮蛋瘦肉粥,水準不錯,走的是日常路線,當然所說的「日常」,是會所會員的日常,飲食以維持水平為先,以不變應萬變。
早餐自己很常到「天樂烘焙」,出品味道不錯,可以吃出小時候的包點味道。傳統一點有丹麥酥、奶油筒,自己常食熱櫃雞批,料足味香,配齋啡剛好。新式的有酸種麥包、意大利番茄黑水欖包,迎合當區朋友的口味。有時臨走會多買些曲奇,嘗過咖啡味、朱古力味,試過之後,下次會再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