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運動身體好」,不僅對成年人,尤其是6歲前的幼兒,他們正值處於大小肌肉、性格及認知初步發展與建構的階段,因此這階段的幼兒除了需要充足的睡眠和均衡營養外,適度運動同樣是不可或缺。恆常運動可以讓孩子掌握肢體的運用,加強他們的肌肉骨骼系統,促進大小肌肉協調、提高肌肉耐力和體力。
四肢發達,頭腦更精靈
近年在不同領域的研究中均指出,適量的體能運動幫助孩子保持身體健康外,也可以刺激幼兒的感知機能與認知發展。近代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 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中就提到,嬰兒會運用各種各樣的「感知機能官」與「動作反應」來接觸和探索世界,由先天的反射行為發展,至自主地協調和計劃身體動作的能力,這些身體發展歷程促進大腦的認知發展。
從腦神經科學的研究指出,適當的帶氧運動能刺激和強化神經元之間的連結,促進神經元細胞的及增生能力,有助腦部各個功能區域的發展,例如主管執行功能的大腦前額葉,能發揮思考判斷、控制情緒等功能。幼兒腦部有良好的發展,有助幼兒將知識同化適應和結連、融會貫通,更能發展更高階的認知功能。
此外,近年有研究指出長期運動對幼兒認知發展亦會帶來正面影響,在行動研究中發現,若兒童在接受為期8週、每週兩次約35分鐘」的運動,例如以足球為主的的協調性運動之後,幼兒在答題時的準確性及反應速度均有明顯的改善。這表示協調性運動能有效提升幼兒的集中力。
適量的體能運動除了幫助孩子保持身體健康外,也可以刺激幼兒的感知機能與認知發展,亦有效提升幼兒的執行能力及學習效率,越動越精靈。
穿衣也是體能活動?
隨着電子產品的普及,加上現代生活的種種便利,幼兒很多時都會跟隨着成人養成「坐式生活型態」,連遊戲的方式也偏向靜態。根據衞生署進行的「幼童健康生活調查2016/17」,有超過七成幼兒每日的體能活動時間少於180分鐘,因此缺乏體能活動已成為香港學童目前極需要關注的問題。
然而,許多家長平日的工作都很繁忙,要陪伴孩子並為他們安排每天的運動環節並非易事,但其實所謂的體能活動,並不局限於足球、跑步,這類普遍印象中的運動類別。對幼兒而言,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情,也可以是體能活動的一種。散步、爬行、跳舞、擲球,甚至是穿衣或到公園玩耍均屬體能活動的一種。
在衞生署與多個相關政府部門/機構協作編製的《體能活動指南》中,建議3至6歲的幼兒每天應進行至少180分鐘 (全日累積計算) 不同類型和強度的體能活動,當中包括至少60分鐘中等至劇烈強度的體能活動 (體能活動可按強度分類,見下表)。
體能活動按強度分類 (出自《體能活動指南》):
強度 | 生理表徵 | 常見活動例子 |
低等 | 心跳呼吸正常,能如常對話 | 散步、玩玩具、穿衣、個人清潔、收拾書包 |
中等 | 心跳和呼吸稍微加快,仍可以短句或單字交談 | 急步行、踏單車、嬉水活動、玩滑梯、盪鞦韆、循環遊戲、跳飛機、拋皮球 |
劇烈 | 心跳和呼吸明顯加快,不能如常對話 | 跑步、跳繩、跳舞、到公園玩耍、踢足球、游泳
|
深知體能活動對幼兒的全人發展極為重要,幼兒學校在編排課堂教學和體能活動之間會取得平衡,並參考了香港教育局出版的《幼稚園教育課程指引2017》中有關「活動內容及時間分配」的建議,學校的體能活動、音樂活動和藝術活動時間每天需要約90-105分鐘,其中會安排學生有45分鐘中等至劇烈強度的體能活動時間,例如參與踏單車、跳繩及循環遊戲等,以鼓勵幼兒自小養成恆常體能活動的良好習慣,同時藉着運動放鬆身心。
學校亦按照幼兒的成長發展和需要,編訂了體能與健康範疇內容,以發展身體各部分的活動能力及動作技巧,同時加入更多元化的體能活動內容,包括熱身活動、集體遊戲及循環式體能活動,藉以幫助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發展強壯的體魄,建立參與體能活動的興趣,同時提高健康和安全的意識。
健康生活型態,從父母做起
要鼓勵幼兒多運動,怎能缺少家庭方面的參與?學校在日常為幼兒提供了各式各樣群體或個人運動的機會。幼兒放學回家後,父母亦須需身體力行陪伴孩子一起運動,這不但能發揮身教的作用,亦能透過親子間的共同經驗和肢體接觸,增進親子感情和信賴感,大大提升了幼兒參與運動的動機與興趣。
另一方面,父母能因應生活環境選擇更多元化的戶外或室內運動,例如到沙灘游泳、在遊樂場盪鞦韆或在草地上盡情地奔跑等。故學校積極推行親職教育,鼓勵家長更重視孩子的體能與健康。
去年,幼兒學校家長聯會以「越動越精靈 – 認識幼兒體適能」為題舉辦家長講座,邀請了香港教育大學健康與體育學系首席講師甘偉強博士向家長介紹幼兒體適能運動,並講解如何將運動融入生活之中,例如:在家進行有趣的親子體能遊戲,以及使用簡單器材與孩子做運動等,藉以鼓勵家長為孩子建立健康的生活態度及運動習慣,為成長與學習打好基礎。
參考資料:
- 世界衛生組織(2020)。世界衛生組織關於身體活動和久坐行為的指南。日內瓦:世界衛生組織。
- 香港特別行政區衛生署(2024)。體能活動指南:幼稚園及幼兒中心適用。香港:衛生署。
-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市:臺灣東華。
- 張智宏、姚在府(2015)。四肢發達,頭腦不簡單:腦造影觀點下的運動與認知。《人文與科學簡訊》,第16卷4期 (2015年9月)
- 黃嘉怡、詹元碩(2023)。運動對幼兒神經發展與認知功能影響之文獻回顧。《臺灣體育學術研究》,第74期,155-174 (2023年6月)。https:// doi.org/10.6590/TJSSR.202306_(74).09
- 課程發展議會(2017)。幼稚園教育課程指引。香港: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