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黃曉恩
熱門文章
黃曉恩
心・情繪本
ADVERTISEMENT

黃曉恩專欄:永遠的媽咪

08.04.2019

他們倆是孿生兄弟。通常孿生小時候一模一樣,長大後就越來越不像了。這兩兄弟三十歲出頭,我是可以憑樣貌分辨,但他們的神情動靜卻如此奇妙地一致。他們談不上威猛,倒是高大;兩人伴隨母親來看醫生,一左一右,活像一對御林軍士那麼整齊。

母親患上末期胰臟癌,雖未多說話,我從她的表情已知道腫瘤正隱隱作痛。她來看我以前,已經在別的醫院接受一年多的療程,一直病情反覆,到現在更每況愈下。兩兄弟雖然並非醫護人員,但顯然為了母親的病做了詳細的資料蒐集,醫學名詞琅琅上口,研究數據瞭如指掌,跟我商量有關胰臟癌的一般治療方法,甚為深入和技術性。我一一解說,然後他們始提到母親:「媽咪她現在應該如何是好?」

這聲「媽咪」帶有一份溫柔,一份靦腆,叫起來又自然真摯、理所當然;跟剛才客觀討論時的硬繃繃的語氣大相逕庭,亦有別於香港男士較常見對母親的稱呼──「阿媽」。這讓我想像到兩兄弟小時一起繞着媽媽團團轉,嚷着「媽咪、媽咪」不亦樂乎的情境。小孩子就是不管身處甚麼環境,反正黏在媽媽身邊便覺安全和滿足。現在長大成人,照顧媽媽不在話下,珍惜媽媽仍在身邊則尤有過之。

後來母親身體轉壞,肝臟衰竭並陷入肝昏迷,進入生命最後的時光。兩兄弟日夜守候床邊,似乎並不需工作又不需休息。我並沒有聽從好奇心驅使問問他們從事何種職業、如何安排時間,因為工作和休息這時對他們都肯定不重要了。他們都很冷靜,也沒有緊張,也沒有激動。我來查房,他們輕輕呼喚母親:

「媽咪、媽咪,黃醫生來看你啊,你反應一下啊。」

本來這種情形,為免病者或家屬介意因病情嚴重而無法反應,引起不必要的焦慮,我通常會禮貌地插嘴,安慰病者亦讓家屬聽見而不再堅持:不回應不要緊,明白病者疲累,好好休息便可以了之類。

但是這次我就不忍打斷。每一聲對媽媽的叫喚,就像把母子快要消散的連繫延續下去。

是他們倆的媽咪,是永遠的媽咪。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