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家長和我討論港華轉直資失敗原因之後,意猶未盡,和我作事後(post mortem)反思。趙為本人,家為家長。
家:趙sir,上次我們分析過港華這次申請轉直資失敗,是未能闡明收取學費後,如何提高教育質素,如果申請書強調這一點,便可以水到渠成了。
趙:你認為怎樣可以強調這一點呢?
家:那不難;不少直資都在原來DSE(中學文憑試)這個主流課程加料,例如聖保羅男女、男拔、真道,這些學校都在預科提供國際文憑預科課程(IB-DP)。港華其實亦可以有樣學樣,提供這個課程,供學生選擇,藉以給教育質素增值。你說是否行得通?
趙:值得考慮。還有其他提議嗎?
家:主打是加IB課程,其他如做多些與出名外國中學交流活動exchange students,或和一些著名大學結合成partner,做一些project,港華IT頗強,理應可以在STEM這方面落些苦功,以做全港STEM「一哥」為教學目標。用這種言之有物的方式來申請,總比說將來每班加多幾個老師實際些,你說是不是?
趙:表面看來是,實際上我認為,就算用你這種方式來寫申請書,成功的機會也不大。
家:點解?
趙:因為時勢不利名校轉直資申請。如果港華在2000–2004年這段時期申請,只要校友、家長絕大多數贊成,就算半數老師反對,一樣可以過關,因為該段時期很少名校願意轉直資,教育局見到你肯轉,多會急急批准的。但自從2010年審計署狠批直資帳目混亂兼「大花筒」,挪用學校款項炒股票基金;市民開始對直資學校不滿,社會逐漸有反對名校轉直資的聲音。到2013年便有立法會議員轟直資校財政欠透明,又指直資日益貴族化,剝削基層學生透過教育向上流動的機會,擴大社會貧富懸殊的鴻溝。教育局從善如流,遂於同年,否決聖保祿中學直資申請,我相信,港華亦大有可能被這「反直資潮流」席捲!
家:即是港華申請失敗,最重要是時勢不利?
趙: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