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通訊科技的進步,互聯網的出現,這二三十年間,「做同一件事已經完全不像在做同一件事了」,舉個例:買一件衫!1988年買一件衫所經歷的過程和2017年買一件衫相比起來……
「科技進步」引致「選項數目上升」引致「變數大量增加」,所以今時今日「買一件歐洲時裝」這項目標,已無一種「主流的」「典型的」過程了,不如我舉我自己做例,讓你看看一個「為了買到一件衫可以不擇手段不遺餘力」的人辦,由「看中一件衫」至到「買到或買不到一件衫」的過程,是的,「起點」和「終點」和上星期的那篇文章一樣,但經過了二十九年,當中過程你來看看差幾遠吧。
開季前
好,我們現在開始吧。
一件歐洲時裝的首度曝光,通常是該品牌在巴黎或者米蘭的fashion show吧,如果你真的很喜歡某位設計師(而平時進貢得夠多的話),或者早已搭通了天地線在當地欣賞了,不過有得睇現場又好叻咩,如果你只是志在第一時間睇吓有啲乜嘢衫想買,基本上在地球上任何地方都OK,大品牌通常有Live Streaming直播,不然「隔一隔」靠Vogue Runway這種Apps來看,頂多也只是delay幾十分鐘而已,效果已逼近「同步」,更何況買衫啫唔係賭波,唔使real time得咁分秒必爭啩。
好了,你在品牌行show後一小時之內保證鉅細無遺地看完人家整個runway collection並且看中了一兩套心愛的衣服了,下一步又要做什麼呢?
下一步就是screen cap咗張相然後send俾相熟時裝店或網站的相熟sales話俾佢知要呢件衫嘅咩size,然後?然後就買到了,六個月後等找數收貨。
完
係咪太突然呢?但在2017年的今日,由「睇中」到「買到」,就是咁簡單,無驚無險無風無浪意外率就是不是零也極低。
好方便好有效率!但會不會無……「趣」呢?
買衫的樂趣
這個「在2017年買一件歐洲時裝」的pattern,也真的是令人無法避免反省,反省一下所謂「買衫的樂趣」其實是什麼呢?
如果用「目標為本」的角度考量,即是以準確無誤地「買到心頭好」為前提的話,2017年的「樂趣」是100%,1988年呢?是未到最後一刻都患得患失的「?%」。
但如果你enjoy的是過程呢,2017年的「樂趣」就是0了,一通短訊/電話便一定命中紅心的壞處,對我來說至少有幾個:
① 無得慢慢撚,把一件事攤長來享受,一按掣便高潮,完全沒有build-up,更省略一種叫做foreplay的節目。
② 沒有任何驚喜,因為以前你每推開一間boutique的大門之前,都不知道入面有什麼在等着你,可能成櫃靚衫買唔晒,又可能悶到抽筋送都唔要,也有可能不多不少就只看中一件,不過是一季裏甚至一年裏甚至一生裏最鍾意的一件。在萬事可預定的2017年,你唯一的娛樂就是下訂之後的「等」,如果已知結局的等也叫娛樂的話。
③ 無得即買即著,所以半年後你拿到真身之後有時已完全忘了自己當日原來訂過這一件衫?有時甚至不明白為什麼自己當時會喜歡這件衫呢?就算記得原因,也不代表那個「穿著的慾望」還在,畢竟六個月能變化的事情太多了好不好?
好吧,你會說在我舉這個極端的「訂貨」方法之外,其實還可以還原基本步「有了實貨才現買」,通過改善了的科技,check尺碼顏色款式一定比1988容易很多,而且運輸送貨又方便,一來一件貨品就算只在哈薩克賣剩一件也天網恢恢,二來很多東西都已經可以足不出戶一日到手。但就算你有天羅地網,不存在的東西還是不存在,斷色斷碼或售罄的也不會失而復得,預定還是更終極「保證有」的良方,所以還是回到那個「針無兩頭利」「有辣有唔辣」的結論。
但你問我的話,作為一個同時經歷過兩個年代的人,我還是更喜歡old school一點的患得患失,即使有時勞心勞力折騰一輪結果無功而回甚至蝕了時間,慢慢我才更明白這才是「shopping的樂趣」真正所在,正如我們都沉迷於那個「搞完一大輪都唔一定有所斬獲」的活動──談戀愛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