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朱漢强
熱門文章
朱漢强
再見垃圾桶
ADVERTISEMENT

有一種火,叫喪屍火

加拿大今年面對二十一世紀以來最嚴峻的山火形勢,火季未完,已燒掉約四十個香港的面積,嚇得我這個大鄉里以為要走火警了。

八月在溫哥華,原本清朗的遠山,沒兩天便變成灰霾一片,開窗迎來陣陣焦味,污染程度更一度擠進全球十大最糟空氣城市之列。卑詩省更成為重災區,多處進入緊急狀態以便頒布撤離令,敗壞當地山明水秀、空氣怡人的美名。

同樣是山火,你可能會想,香港通常沒幾天便撲息,加國怎麼連月未止?

香港郊野比例再高,跟加拿大的森林也是兩回事。加國面積乃全球第二大,森林覆蓋遼闊,很多野地人跡罕至,高溫與乾燥抽走植物中的水分,一旦起火,這些木材通通成為頂好的「燃料」。正因為幅員遼闊,派員前往災區常常費日曠時,而消防車配備的幾百加侖水亦屬杯水車薪,增加撲救與補給的難度。

當地有一個說法叫「30、30、30」—— 超過30℃的高溫、濕度低於30%,和時速30公里以上的風速——倘若三者聯袂而來,只需一個旱雷或自燃,野火便一發不可收拾。八月中的山火乘着強風與旱雷,被吹起至五十層樓那麼高,火焰紅噹噹的,民眾一度誤以為火山爆發。投下去的水彈,往往未達目標便被蒸發掉。

2859%e6%b3%95%e6%96%b0%e7%a4%be

近年流行的「喪屍火」(Zombie Fire) ,也令救援山火變得更複雜。當地消防員分享:連番努力後,即使山火看起來熄滅了,卻不代表平安大吉,因為泥土深處可能仍在悶燒,可以在幾天內死灰復燃,也可以隱伏至翌年春季再伺機發難,就像荷里活電影中的喪屍般「死去活來」,顛覆了傳統一年只有幾個月是山火季節的概念。

加拿大與山火搏鬥多年,意識到地廣林多下,無法有火必撲,於是改變策略,訂定處理優次:人命關天者必先拯救,接着是房屋財物,再然後是鐵路及電線桿等基建。打火也不一定要戰至最後的一兵一卒,最有效益的做法常常是導引火場遠離受影響目標,減少傷害。

遇到「好火」(Good Fire)時,消防員更可能乾脆見火不救。背後原因,是森林若死樹、倒樹太多,容易成為山火時的燃料庫,同時不利造林。在低溫的非火季消一消,清掉枯枝爛葉,回收營養物,反而有助更新森林生態系統。

今年是加國二戰以來最乾旱的一年,六成地區面臨中度或重度乾旱,整體氣溫也高於正常水平,乾柴生烈火,導致山火頻仍。當地政府推出「山火應變指南」,當中直指「近幾年,發生破壞性山火的可能性增加了,部分原因是氣候變化所致。」影響所及,今年至今因山火而產生的碳排量,已超逾去年全球碳排總量的四分之一,抵銷了全球人類好不容易的減碳成果。

如此形成惡性循環,必然又向世人反撲。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