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分不清這是喜劇、悲劇、恐怖片、還是警世寓言。
大概每樣都有一點。至於哪一樣的成份重一點,蓋因閣下的性格及際遇,受力點各異,由你自己對號入座。
是一齣紀錄片。癖,我不少,紀錄片其一也,癖癖地。很多人愛電影但不喜歡紀錄片,嫌悶。但如果題材好、剪材好,紀錄片比任何電影都厲害,因為它是真的。
不是虛構,並非改編,事實如此。可以離奇過小說,恐怖過鬼片。印度詩人泰戈爾認為:「如果人是野獸,他就比野獸還壞」。
這紀錄片名叫《Three Identical Strangers》,說三名男子David Kellman、Bobby Shafran和Eddy Galland的故事。英國導演Tim Wardle的作品,去年在辛丹斯電影節引起過哄動。
直至19歲前,這三名男子各不相干,互不相識,但到了19歲升讀大學,Bobby第一天上學,第一次走進那陌生的校園,卻不斷有人狀似很熟悉他的人和他打招呼,竟都喚他作:Eddy。
最後,Bobby和Eddy都傻了,Bobby和Eddy的家人都傻了,他倆長相差不多一模一樣,原來是雙胞胎,都在領養家庭長大,都從同一間叫Louise Wise Services的領養中心被領走。但領養中心沒有人告訴過兩家人,孩子還有一個孖生兄弟。
骨肉離奇相認,兄弟戲劇團結,已經夠感人溫馨,還要是孿生的,時為1980年,在美國愛真情、愛肥皂劇的主旋律下,故事成為熱話,在報紙畫面上,還有羅馬神話Romulus and Remus兄弟的傳世效果,普天同慶了。
未算。他倆家喻戶曉之後,第三個兄弟David出現了,讀報認親,原來他也在同一間領養中心被領去,原來是三胞胎。如bonus,故事更戲劇更感人溫馨,”from amazing to incredible”,三子重聚了,成為媒體寵兒,上電視又拍電影,紅極一時,三個像複製人的失散兄弟。明明陌生,在電視上,身體語言和神態,印餅一樣,神奇。更奇妙是,他們連興趣、吸煙品牌,對女性的喜好,都一樣。
是喜劇?歡喜得太早。
三兄弟興高釆烈之時,三對領養父母怒不可遏。領養中心怎可不向他們坦白孩子有三胞兄弟,三個家庭都說如果早知,會三個都要。
戲肉才剛開始。領養中心的人,勉強打發了來問罪的三對家長,三個家庭後來交換筆記,才發現三個孩子,小時候都情緒不穩定,甚至有自殘自毀的行為。原來孿生孩子缺少了另一半、另兩半,會有解釋不了的不安,他們在母體慣了有對方的存在,一旦失去,會在有所欠缺的陰影下成長。
然後,到悲劇,和警世部分。
三兄弟合資做生意開餐廳,開始鬧意見,久別重逢和名氣襲來的童話蜜月期,過去。有人退股,後此反目,不歡而散。有精神問題的Eddy,後自殺身亡…….
原來他們的一切,他們的一生,一直被人留意和紀錄着。那領養中心,是一著名心理學家Dr. Peter Neubauer的實驗同謀,專把雙生或三胞胎,送到不同的領養家庭,然後「勤力地」跟進,多次家訪,記下兒童的成長和發展。David、Bobby和Eddy,刻意地被配送到基層、中產和富有家庭,心理學家不是要看先天的決定性有多強,看三個陌生男子的一切如何相似,他的實驗是nature vs. nurture的較勁,看先天對比後天,如何影響一個人,哪樣較主導。
普立茲獎得獎記者Lawrence Wright揭發的醜聞,那已結業的領養中心和心理學家,把人當白老鼠,拆散了很多對雙、三胞胎,他們背後的主謀、財政來源、一切研究結果卻都鎖在耶魯大學被密封至2065年,似在確保所有相關人士均已離世,方可解封,秘密重大如甘迺迪被殺。Neubauer博士亦已在2008年逝世,生前對這個不人道的研究,從未一提。
先天,還是後天塑人、吃人?大概文學名著《科學怪人》已有端倪,怪人說”I am malicious because I am miserable”。他先天是張白紙,但出生即被遺棄,長期被歧視,不停受憎厭;美國也有犯罪學家研究指出,殺人犯大多童年不快樂。後天,似更加命定你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