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點起牀,從波爾多乘搭早班火車到巴黎機場回港。路上車上,人不多,一個人在途上,三個多小時,腦筋澄明也可以很無聊。從小我便明白及篤信,人生從來是關於矛盾,非常古龍。
「最安全的地方,是最危險的地方」,最有智慧的人最懂得蠢,還有最親愛才最傷害。非相反,是相生。所以在最無聊時,會想到一些很重要的事情,如蔣勳說「一個人跟自己獨處,會拉出內在無限的空間」。
那程車,一直用kindle app看書,累了,漫無目的看窗。一堆生命途上立雜無章的人和事,書本和電影,感知與領會,自己三碗水煲成五滴,我寫下了這幾句:「所以教科書都是錯的,人生的第一課,應該是原諒。原諒自己、不足和世界。原諒父母,他們的不足,和缺點。原諒愛人。」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張愛玲沒有說的一句可能是,「然後原諒」。是放過彼此。
認識太多太多親朋,都有一堆解不開的鬱結,唯有業隨身。C認為父母偏愛么弟對她淡薄又嚴厲,是真的;T覺得父母要決定他的人生、扭曲他的喜惡、支配他的命運,也是事實;S認為單親的媽媽骨子裏恨自己,其實也是對的。雖然一切可能更七情複雜,但死結見血入骨,至不能原諒自己別人和世界。(但誰答應過誰父母一定要公平、開明、慈愛?)
“Love can change a person the way a parent can change a baby–awkwardly, and often with a great deal of mess.”──美國作家Lemony Snicket。重點是必然的亂七八糟。
不原諒,人就容易變得刻薄和憤世。Christopher Nolan《蝙蝠俠》中的小丑,就是那種勒死自己和世界喉嚨不放的不幸人,他一生遇上很多賤人賤事,化命苦為力量,向世界報復。如果可以,我會在他的面書留言:「從極迷處識迷,則到處醒;將難放懷一放,則萬境寬」。
又或者,送他一本叫《That Day I Swapped My Dad for Two Goldfish》的兒童書,吾友郭慧妍讓我知道這書的。作者是英國著名作家Neil Gaiman。他寫小說、漫畫、兒童書,還有近年的人氣電視劇《American Gods》。
故事中的男孩,對整天躲在報章後面、對周遭事物零反應的爸,很不以為然。可能看過是枝裕和的《是誰調換了我的父親》得到啟發,他見同學仔Nathan帶着兩條分別名為Sawney和Beaney的金魚來探望他時,心生一計。當他提出以不同玩具去跟Nathan交換兩條金魚不果,最後他精明而慷慨地,把埋頭讀報、一無是處又像不存在的爸爸,用來以物易物換金魚。
「我兩條金魚,你一個阿爸,唔公平。佢識唔識游水先?」好一幕賣父換魚,突出了爸爸的不中用、又廉價。在網絡新世代,賣身葬父唔興的了,男孩加多幾錢肉緊力銷,說爸爸在泳池是水花四濺的啊。好,金魚留下,爸爸連人帶報紙拿走,成交!
媽媽回來,審問下發現爸爸原來是被賣走了,怒吼男孩要把他回購回來。詎料,沒用的爸爸,已先後被不同物主易手多次,而且爸爸交易價可升可跌。Nathan覺得他祇管看報紙,很沒趣,拿去換了支電結他;追查之下,他一時被換來猩猩面具,一時又用來換了隻大白兔,好像沒有人想保留這位爸爸。
顛覆。這書完全否定了家長,尤其是父親在家中的地位和價值。家長在孩子心中的地位,要賺回來的,並非想當然唾手可得,否則玩具不如,寵物不如。未必要十惡不赦,不一定要虎媽爛爸,單是在崗位上缺席,「父母」已經有破壞性。
Mitch Albom在《The Five People You Meet in Heaven》說,「所有父母都會損壞自己的孩子,是無法避免的」,”Youth, like pristine glass, absorbs the prints of its handlers. Some parents smudge, others crack, a few shatter childhoods completely into jagged little pieces, beyond repair”。
「無法改變什麼,只求修好自己」,朋友在面書上,活到50寫給自己的感言。人生,其實別無其他。
據說任何人,一生難以掙脫父母,包括所有型號品種,甚至不存在的。
從來不饒人的王爾德,在《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寫過:”Children begin by loving their parents; as they grow older they judge them; sometimes they forgive them”。
送給所有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