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標示天然,容易令人聯想到「自然」、「環保」等正面印象。那麼,天然氣是否真箇天然、低碳?至少,特首李家超在二○二三年九月曾表示:「我們正在改變發電能源的燃料組合,盡量使用較低碳的天然氣,取代傳統的燃煤。」
所謂「較低碳」,內裏還有文章。天然氣的主要成分甲烷,是全球第二大的溫室氣體來源。聯合國報告便指出,甲烷導致地球升溫的潛力,遠較二氧化碳強勁:以二十年為計算周期,其升溫效應較二氧化碳高出八十倍。報告強調,遏止甲烷排放,是對應全球氣候危機的關鍵。
甲烷遺害深,卻長期為人所忽視,也鮮有投入資金解決,與其「名不符實」不無關係。耶魯大學「氣候變化傳播計畫」(Yale Program on Climate Change Communication)二○二○年公布了一項研究,指出「天然」這個叫法,強烈左右了美國人對天然氣的觀感。
研究隨機分配受訪民眾就「天然氣」(natural gas)、「天然甲烷氣」(natural methane gas)、「甲烷」(methane)或「甲烷氣」(methane gas)回答感受及聯想,結果發現,受訪者對「天然氣」評價最正面,並聯想到能源、清潔、燃料和烹飪等主題;「天氣甲烷氣」次之、「甲烷」及「甲烷氣」反應最負面,且聯想到煤氣、牛、溫室、全球暖化和氣候變化等污染關連。
研究認為,用上「天然」一詞,對同樣是化石燃料的天然氣帶來正向加持,抵銷了其加劇溫室效應的負面印象。
天然氣排出的溫室氣體約為燒煤的六成,可是其排放量仍然驚人;若果石化燃料企業成功游說大家,指天然氣屬「清潔能源」,有效對應碳中和,便容易麻痺你我的神經,削弱公眾對有效氣候政策的需求,拖慢減碳進程。
長久以來,石化產業和不少產油大國致力隱惡揚善,唱好天然氣,讓國際社會喝迷湯似的飲鴆止渴。在去年底結束的全球氣候峰會(COP28)上,中東石油大國、俄羅斯等石油生產大戶,便強力支持以天然氣為邁向碳中和的「過渡性燃料」,同時吹捧透過收集溫室氣體並深埋地底的技術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以延續開採、燃燒石化燃料。
然而,這些提倡存在很大的漏洞,那就是「過渡期」三個字並無明確限期,更沒要求二○五○年後禁用,而碳捕捉與封存的技術既未成熟也欠規模,容易淪為維繫既得利益者厚利的藉口。
我們無從得知各國在對付甲烷上是否虛情假意,但從提升公眾正確認識、理解的角度出發,傳媒和環保團體不妨以「甲烷氣」為此溫室氣體正名,以正視聽,杜絕漂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