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董啟章
熱門文章
董啟章
Ghost on the Shelf
ADVERTISEMENT

心之回歸

16.07.2021
圖片由作者提供

上次談到石黑一雄在《克拉拉與太陽》中,提出了「人心是什麼」和「你相信人心嗎」的大問題,但卻迴避冒險,放棄探究下去,顧左右而言他,對此我感到興味索然。是的,想探究心為何物,是要冒險的,因為你無法確保一旦挖掘下去,得到的會是令人舒服安穩的答案。如果心根本不是我們平時所想的,或者根本就沒有「心」呢?相信很多人也不能承受,甚至會拒絕相信吧。

如果我們假設,「人心」就是石黑在小說中所指的「令每個人獨一無二的東西」,也即是一個實存的自我,探究的答案便很可能是:這樣的心是不存在的,只是一個幻覺,或錯誤的信念。不過,如果「心」是指去除身分、概念、習氣、妄想,以至一切世間的條件之後,顯現出來的那個單純的清淨覺知,那麼心不但存在,而且是萬象的本質。那就是所謂的「萬法唯心造」。所以,「問心」是必須的,但必須一直問下去,不能停留在思辨的層面,更加不能用常識去打發,而要直達那表面上可能令人不安的核心。在那極度的不安之中,有終極的大安然。

為何心的探究會令人不安?任何初次接觸佛教義理的人,都會因為日常種種已然習慣、深信和珍視的觀念遭到解構和否定,而感到不知所措。在今天無論是自由社會或者極權社會的價值體系之下,佛法也是極度顛覆性的。這當然不是指出家做和尚、戒吃肉、長時間打坐之類的事情,而是在根本上揭示世間的一切權力、財富和榮耀,全部都是空性的變現,也即是無常的、暫時性的、沒有實質的。但這個空性並不是指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存在。它並不是虛無主義,相反,它說明了萬事萬物的無窮生化的可能性。空性非空,空有不二,是極為深奧的道理。而按照佛法,我們無法通過思維去分析這道理,而要通過修行去證悟它的真實。

圖片由作者提供
圖片由作者提供

我不是一個修行者,我只是略看過這方面的書,聽過這方面的說法。當中詠給.明就仁波切的著作,帶給我最大的啟示。二○一三年,我經歷了第一次嚴重焦慮症發作,持續大半年,後來到了無法進食的地步,因為虛脫而進了醫院。出院之後,我看了詠給.明就仁波切的《世界上最快樂的人》。這樣的題目,我以前一定會覺得可疑,把它歸為那些騙人的通俗心理學著作。我不知道是什麼因緣令我暫時放下懷疑,一讀之下才發現,原來是一本從科學的角度去探討佛法的書。作者談到自己小時候患上焦慮症的經驗,以及如何藉着禪修克服焦慮的方法。他的建議非常新穎—不要試圖逃避或者壓制焦慮,而是跟它做朋友。當然這不是很容易就做到的事,但單單是這個想法本身,已經令一個嚴重焦慮症患者看到光明。

對於詠給.明就仁波切接受西方科學家的腦神經活動測試,得出超高的「快樂指數」,從而被譽為「世界上最快樂的人」這一點,我覺得其實不是重點。明就仁波切自己也很明顯沒有因此而自滿,只是以開玩笑的口吻來談論這件事。在嘗試理解和思考他的教法之前,最打動我的,是這個人的單純和真誠。他很年輕便獲得人們的尊崇和認可,但他從不以大師自居。從常人的角度,是他的人格魅力吸引了我。這不是一種為了宣傳佛法而作的方便善巧,而是一個修行者從心底散發出來的真實氣息。

當時我對佛學也不是一無所知的。在之前幾年,我持續讀了許多一行禪師的著作,以及其他佛法的書,對當中的義理已有基本的知識。不過,也只是停留在知識的層面。我是在接觸到明就仁波切之後,才開始嘗試禪修。我在網上找到他的禪修演講錄影,後來便報名參加他創辦的禪修中心舉行的短期課程。我的焦慮症曾經一度好轉,但一年後又漸漸惡化。我當然明白,禪修不是用來治病的,也不應該因為禪修沒有令病情好轉而失去信心。禪修所治的是心病。我的心病的病根不只一處,其中之一就是寫作。雖然已經有超過二十年的寫作經驗,但我對身為作家這件事,還是感到不自在。有時因此而驕傲,有時又因此而自我厭惡。環繞着「作家」這個身份建立起來的自我,成為了一道堅固的蔽障,也形成了強烈的我執。我為了那部幾年也寫不出來的三部曲續篇,陷入了深深的苦惱中。我開始懷疑,寫小說不過是一種沒有意義的造作。我決定放下那本寫不完的書,任由它處於未完成的、不完美的狀態。從終極的角度,世間的事物是沒有完成和完美的。追逐完成和完美,是一種妄念。

不過,因為覺得寫作沒有意義而放棄,其實也是一種妄念。問題不是寫作或不寫作,而是執着還是不執着。我執不除的話,就算不寫作也沒有解脫。相反,如果能進入一種「不寫之寫」的狀態,那才是真正的自在。於是,我試着寫出《心》和《神》這些「不為什麼」的小說,就算背後的心意或動機不被理解,也沒有所謂。如是者又過了幾年,又寫出了好些書,但自己真的可以做到「不寫之寫」嗎?我開始不太肯定了。漸漸地,因為社會的變化,一些更強大的執念又出現了。「寫作可以做些什麼」的想法又再浮現。隨之而來的焦慮和憂鬱,已遠遠超越個人層面,而成為了時代的癥候。我發現,自己早已忘記思維究竟真理、疏於心靈修行。我的心又再陷入渙散、焦急、無明之中。這時候,我再次遇上明就仁波切。下次談談他的新作《歸零,遇見真實》。

圖片由作者提供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